明十三陵,是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
2010年,小編跟團去北京旅行時,也到十三陵打了一回卡,還在景區買了一把印有明朝歷任皇帝的摺扇。但攤開來一看,突然冒出了一個數學問題:
明朝前後有16任皇帝,怎麼只有13座陵墓呢?數字對不上啊!
在解釋上面的問題前,咱們先糾正一下明十三陵的叫法。嚴謹點稱呼,明十三陵應當叫作“明北京十三陵”。
加上“北京”二字,是因為明朝的首都,最初並不在北京。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國都暫定在六朝古都南京。為什麼是“暫定”呢?因為朱元璋雖然人在南京,但卻老想著遷都到其他地方。
朱元璋在國都問題上,起初的設想是衣錦還鄉。稱帝的第二年,便派首席文臣李善長,到老家安徽鳳陽建造都城。
可鳳陽,實在是沒有啥經濟發展潛力。要不然,當年朱元璋也不會全家餓死,逼著他為了混口飯吃,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了。
再一層,就是考慮到開國功臣們基本都是淮西老鄉,定都鳳陽,只會讓開國勳貴們的勢力更加牢固。當時,功臣威脅皇帝權力的情形,已經初露端倪,朱元璋自然不想加劇這股勢頭。
既然鳳陽不行,那就挑其他的城市,比如北宋國都汴梁、唐朝帝都長安、東漢都城洛陽。
但隨著太子朱標的離世,當時已經步入晚年的朱元璋,急於為皇太孫朱允炆搭建新班子鋪路搭橋,遷都的事,也就擱置了下來。這一擱置,明朝初期的國都,就保留在了南京。
國都在南京,那皇陵必然也不能太遠。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朱元璋就命人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修建皇陵。次年,馬皇后去世,入葬皇陵。由於馬皇后諡號“孝慈”,故稱皇陵為“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孝陵地宮啟用,皇帝與皇后合葬其中。
所以,明孝陵才是明朝第一座皇陵,它不在北京而在南京。
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也就是那個倒黴悲催的建文帝。
為解決藩王尾大不掉的問題,朱允炆推出了削藩令。但在執行過程中,手段過於激進。短短几個月,周王朱橚、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相繼被廢為庶人。最慘的是湘王朱柏,舉家自焚而死。
眼瞅著要被收回權力,而且連空頭的藩王編制和經濟待遇也要剝奪,甚至連性命都有可能丟。
想到這,燕王朱棣乾脆反了丫的,打了3年多仗,竟然破天荒地逆襲成功了!!!
只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攻破南京時,朱允炆下落不明。終其一生,朱棣都在擔憂這個侄子啥時候突然冒出來。
不過,朱棣畢竟是政治家,你不是玩失蹤嗎?行!我就給你來個“官方判死刑”。他從皇宮大火的灰燼中,找出兩具焦黑的屍體,一口咬定這就是建文帝夫婦。
為表示自己造反的合法性,朱棣又把朱允炆的皇帝身份給抹了,硬接在洪武三十一年後面,讓朱元璋又多當了4年皇帝。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就成了第一個沒有皇陵的明朝皇帝。
前文提到,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直是朱棣的一塊心病。他當上皇帝后,心裡一直不踏實。
一來朱棣是以藩王的基本盤,靠造反上位,因而十分擔心其他藩王有樣學樣。為此,他也搞削藩,將眾王內遷開啟了“養朱模式”,但也留下了北方邊境無人防守的副作用。
二來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順,南京畢竟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根據地,住在這裡,總讓他有些心煩意亂,缺乏安全感。
最終,他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遷都北京。
北京的前身叫北平,那是朱棣做藩王時候的封地,裡裡外外頗為熟悉,文武官員也都是他親自培養的。
再加上“天子守國門”的響亮口號,既能為遷都披上高大上的理由,又可以讓北方邊境的蒙古人感受到震懾。
國都到了北京,皇帝駕崩之後當然不可能再千里迢迢送回南京安葬。於是朱棣在天壽山主峰南麓,為自己挑選了皇陵地址,這就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長陵”。
之後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先後在長陵附近建成,北京明皇陵逐漸形成規模。
朱瞻基之後,即位的是明英宗朱祁鎮。
但這個熊孩子,真不是個讓人省心的主。他重用宦官王振,搞得明廷內部的團結很成問題。而且他還特崇拜五次出征蒙古的太爺爺朱棣,御駕親征瓦剌,結果一仗下來玩脫了50萬明軍,連他自己都給瓦剌人綁了肉票。
幸虧明廷的反應快,在於謙等大臣的張羅下,由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稱帝,並在接下去的北京保衛戰中,將兵臨城下的瓦剌人,給頂了回去。
眼見到手的皇帝俘虜沒了用處,瓦剌人大為惱火,不想空手而回,便答應了明朝贖回朱祁鎮的要求,換取金銀財物。
但朱祁鎮回朝後,局面變得非常尷尬。
按理說,朱祁鈺只是個代理的皇帝,可這小夥子幹得還真不錯,比丟人的哥哥強多了。各方面一合計,朱祁鈺繼續做著皇帝,但太子卻要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
可時間一長,嚐到當皇帝甜頭的朱祁鈺,對這套皇位繼承方案,有點不樂意了。為此,他幹出了好些個出格的事:
一是將哥哥朱祁鎮軟禁在南宮,大門上鎖,就連鎖孔都用鉛汁給灌死了。
二是廢黜原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繼位人。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沒那皇帝命,自己給夭折了。朱祁鈺自然是不甘心,鉚足了勁搞公“朱”配種,結果整來整去,兒子沒造出來,反而搞得身體掏空一病不起。
這一病,這給幾個陰謀家提供了機會。大將石亨秘密聯絡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護朱祁鎮重登帝位。
而半死不活的朱祁鈺,則被廢為郕王,一個月後淒涼離世。
由於朱祁鈺先前搞的動作太過頭,重新翻盤的朱祁鎮,也就不客氣了。他下令將朱祁鈺建的壽拆除,只以親王禮葬於西山,還給了弟弟一個惡諡“戾”。
就這樣,朱祁鈺成了明朝第二個沒有皇陵的皇帝。
至於朱祁鎮,他的陵墓就是十三陵中的第四座——裕陵。
接下去,又是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載坖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
最後,輪到的是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在煤山的一顆老歪子樹下自縊殉國。大順軍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身擱在皇宮門口,後續就不再管了。
後來,還是昌平小吏趙一桂募捐錢款,將崇禎夫婦的遺體,安葬到田貴妃的墓中。清軍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為收攬人心,對外宣傳清軍是為明朝報仇來的,為此對田貴妃墓,又像模像樣地修葺了一番。
這座撿現成改裝的陵墓,就是十三陵最後的一座——思陵。
此外,在湖北安陸,還有一座明皇陵。
它的由來,是因明武宗朱厚照無子絕嗣,讓堂弟朱厚熜撿了漏。當上皇帝后,已經是嘉靖帝的朱厚熜費了好大勁,給生父興獻王朱祐杬上了皇帝的尊號,因此他的陵墓也升格為皇陵。
不過朱祐杬畢竟沒當過皇帝,所以這座“顯陵”,出了湖北,名氣也就不是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