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年,86歲梁武帝奄奄一息,他內心五味雜陳。南朝梁,蕭衍建立,取代南朝齊,卻終究要在他手中敗亡。但是,梁武帝並沒有時間去多想為什麼,因為他口乾舌燥,只想喝一碗蜂蜜水,卻未能如願。
金陵之戰,30萬梁軍從各地增援京師,打著“勤王”旗幟,卻觀望不前,侯景逆襲成功。此戰,不但摧毀了南朝的根基,也給隋唐崛起提供了條件,只是代價太大,江南生靈塗炭。
六鎮起義之後,北魏亂成一團,爾朱榮崛起,侯景跟著他混。爾朱榮死後,侯景追隨高歡,名義上是高歡部下,卻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因為他有自己的直屬武裝力量,以及河南領地。
侯景的軍事能力,略遜於宇文泰、高歡,他謀略過人,善於用兵。但是,侯景身體不好,兩隻腳長短不一樣,故而單兵作戰不行。
東魏、西魏爭奪,在沙苑對決,宇文泰率一萬精兵埋伏。此時,高歡的兵馬大概是20萬,聲勢浩大。侯景建議火燒蘆葦,攻擊蘆葦中的西魏士兵,可惜高歡沒有采納,否則宇文泰就此終結。
侯景屬於半獨立,兵強馬壯,還特別有能力,高歡也很忌憚。臨死前,高歡告訴兒子高澄:“侯景不會聽你的話,你也打不過他;但是我給你留下慕容紹宗,此人可以滅侯景。”
547年,高歡病逝,高澄擔任丞相,與侯景關係惡化。侯景也知道高澄對他不利,便決定獻出河南十三郡,投奔宇文泰。誰知,宇文泰不積極,假裝同意,卻沒有出兵幫忙。
西魏、東魏、南朝,類似於三國時代。其中,東魏(後來的北齊)實力強,兵力最多。西魏(後來的北周),兵力最少,實力最弱,但凝聚力強。南朝,經濟實力可以,疆域遼闊,但內部矛盾太深,凝聚力太差。
宇文泰知道侯景的為人,想讓侯景與高澄廝殺,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侯景也看出宇文泰的計謀,乾脆投奔南梁。南朝大臣不同意接納,但蕭衍當老好人,且希望藉助侯景力量與東魏抗衡,故而容納他。
15萬梁軍北上,準備接應侯景,但慕容紹宗太能打,將其各個擊破。如此,侯景來到南朝後,麾下只有800餘人,且沒有一座城池,蕭衍啥也沒得到。
蕭衍把侯景安置在壽陽,好吃好喝招待。侯景需要武器、兵馬、金錢,蕭衍都爽快答應;侯景擴充實力,蕭衍也不管,結果尾大不掉。
548年,蕭衍與東魏緩和關係,打算“送”侯景回去,換回蕭淵明。對此,侯景很不滿意,又因為之前想跟王、謝兩大家族聯姻被梁武帝拒絕,乾脆起兵造反。
侯景逃離東魏時,留下5個兒子,結果都被高澄處死。侯景與高澄矛盾太深,回到北方肯定被殺。既然如此,為何不放手一搏,換取生存機會呢?
侯景起兵,麾下兵馬才8千餘人,梁武帝壓根就看不起。梁武帝曾說:“侯景若是敢造反,就跟折斷樹枝一樣,輕鬆滅了他。”
單純看軍事力量,梁武帝確實碾壓侯景,只要將士肯賣力,侯景估計也就能折騰一個月。但是,南朝內部矛盾太深,超出了蕭衍所能理解的範圍,他終究要栽在這位“宇宙大將軍”手裡。
8000兵馬不多,但沿途民眾紛紛參加,很快就有十餘萬。為何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蕭衍糟糕的統治,以及門閥士族的腐朽、貪婪,終究要被拋棄。
劉裕取代東晉之後,門閥在政治上影響變弱,卻依舊有實力。為此,劉裕開始冊封諸侯王,讓宗族子弟坐鎮地方,手握兵權,蕭衍也是這麼做。
分封之後,類似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祖約之亂、桓溫覬覦皇權等門閥興兵作亂與相互殺現象沒有了,但皇族內部的鬥爭卻非常激烈。南朝宋為何滅亡?不是蕭道成多厲害,而是兄弟內鬥,南朝齊被蕭衍取代,也是一樣。
蕭衍對待子弟很好,也汲取前朝的經驗教訓,子侄們不敢攻殺,但他們不是真的團結,而是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機會來臨。
蕭正德,蕭衍的侄子,一度是“儲君”。當年,蕭衍還沒子嗣,就把弟弟蕭宏的兒子過繼。後來,蕭衍生了一個小孩,自然就沒蕭正德什麼事了。
沒了“儲君”資格,蕭正德干脆投奔東魏,結果別人不理他,又逃回來。叛投敵人,且平時就無惡不作,按理說應該從重處罰。誰知,蕭衍選擇原諒,恢復他的王爵,就當沒有這回事。
蕭衍仁慈,蕭正德未必就知恩圖報,他依然想當皇帝。侯景為何敢造反?蕭正德一直跟他有聯絡,約定:蕭正德當內因,事成之後,蕭正德當皇帝,侯景也有領地。
侯景、蕭正德的關係,蕭衍一無所知,還讓蕭正德督師北上,討伐侯景。蕭正德不但給侯景開路,還告知長江防線情況,並用船隻護送糧食給侯景,以及幫助他們渡江南下。
有蕭正德幫忙,侯景很順利,直奔金陵(建康)而來,京師告急。梁武帝下令京師戒嚴,讓金陵守軍嚴陣以待,加強防禦,還下詔讓天下兵馬勤王。
但是,蕭衍還沒部署完畢,蕭正德就開打城門,金陵外城淪陷,蕭衍只能退守內城。蕭正德也放下“偽裝”,自立為帝。可惜,侯景實力已經很強大,不再需要蕭正德,不久就殺了他。
金陵內城,守軍不足2萬,且糧草不多,能打仗的將領只有羊侃一人而已。梁武帝蕭衍沒了昔日雄風,整天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太子蕭綱,對父親忠誠,無奈能力有限,又缺乏魄力。
蕭衍也知道,只靠羊侃的這2萬人馬,不足以抵擋侯景的十幾萬大軍,以及不斷參加叛軍的民眾。如此,蕭衍將希望寄託給城外的勤王軍團,也就是從各地趕來京師增援的兒子、侄子們,但他錯了。
蕭氏諸侯的兵馬有30多萬,麾下名將也不少,卻出工不出力,他們都希望能渾水摸魚。侯景殺了蕭衍、蕭綱,他們才有機會稱帝,或者割據一方,故而他們都不想戰鬥,而是儲存實力。
湘東王蕭繹、邵陵王蕭綸、武陵王蕭紀都是手握重兵,卻不想救父親。蕭範、蕭譽、蕭察也是如此,蕭衍詔書下達,立刻起兵“勤王”,但不主動出擊,都在看隊友的情況,家族絲毫不團結。
蕭繹派最不喜歡的兒子蕭方出兵,蕭綸在城郊暫時受挫後,也儲存實力。各路諸侯都不願意先打,也不願意當勤王的首領,乾脆推舉柳仲禮為元帥,讓他節制勤王軍。
柳仲禮自譽為“當今南朝第一名將”,還曾主動請纓討伐侯景,能力應該也還算可以。但是,如此眾多的諸侯勤王,按理說輪不到他當主帥。
侯景圍攻金陵,柳仲禮的父親柳津就在城內陪著蕭衍,他也很著急。再則,大表哥韋粲很講義氣,便要求主動出擊,消滅侯景軍團,柳仲禮決定親自與侯景過招。
青塘之戰,侯景先消滅韋粲的運糧隊伍,柳仲禮則乘勢發起猛攻。柳仲禮將侯景包圍在陣中,梁軍士氣旺盛,叛軍被壓縮在一隅,侯景陷入絕望。
柳仲禮很勇猛,挺槍躍馬衝陣,來回衝殺,直奔侯景而去。激戰中,柳仲禮連斬數十人,殺到侯景跟前,一槍刺過去。侯景單兵戰鬥不行,招架不住,差點被長槍刺中咽喉。
千鈞一髮,侯景的援軍到來,柳仲禮猝不及防,被砍傷左臂。如此,雙方都各自退兵,也都摸清了對方的實力。
柳仲禮功敗垂成,又受了重傷,很惱火蕭氏諸侯坐視觀望,但凡他們能全力投入戰鬥,侯景早就栽了。既然蕭氏都儲存實力,自己還賣力幹啥。此後,柳仲禮不再出兵,整天在營中飲酒,縱情享樂。
蕭綸就有意思了,每天前來請求出兵,自己也沒有一點誠意。如此,數十萬大軍在城外,都觀望不前,只是每天請求出兵,做做樣子罷了。
勤王軍團不賣力,蕭衍問柳津如何看?柳津回答:“皇上有一幫不孝子,微臣也有不孝兒子,還能怎麼辦?”
數十萬大軍不打,侯景得以從容攻打建康,但羊侃堅守,進展也不大,且糧食即將耗盡。此時,侯景拿出和談誠意,蕭綱一意孤行,下令勤王軍不要前進,還遣散許多忠義之士,著實可恨。
蕭衍、蕭綱父子的這種做法,與後來的宋徽宗、宋欽宗何其相似。侯景有了休整的時間,又搜刮了糧食,再次發起進攻。更糟糕的是,羊侃病逝,城內無人肯用。
堡壘從內部攻破,侯景攻城的關鍵時刻,蕭氏子弟開啟城門,內城淪陷。蕭衍已經86歲,經不起這樣的打擊,卻無可奈何。蕭衍不願意妥協,侯景則斷了他的食物,活活餓死。
蕭衍本有望超越乾隆,被侯景給終結了。侯景為了控制局勢,冊立蕭綱為帝,後將其處死,又冊立蕭棟。551年,侯景廢了蕭棟,自立為帝,國號是“漢”。
侯景稱帝,蕭氏子弟也結束了內鬥,勝利者蕭繹便專心對付侯景。蕭繹麾下大將王僧辯與陳霸先聯手,所向披靡,侯景招架不住,敗逃途中被部下殺死,侯景之亂結束。
侯景死後,蕭棟逃離金陵,被蕭繹處死。如此,這次動亂,死了5位皇帝:蕭衍、蕭正德、蕭綱、蕭棟、侯景。其中,4位是南朝梁皇帝,蕭繹暫時是贏家,但結局也很慘。
金陵之戰,但凡蕭氏團結一點,可以輕鬆滅侯景,卻事與願違。侯景之亂,江南生靈塗炭,門閥毀滅,民眾流離失所。與此同時,北齊奪取淮南,宇文泰則奪取四川、襄陽一帶,擴充了勢力。
宇文泰,無疑是最大贏家,讓西魏得以壯大,具備抗衡北齊的實力。西魏基礎之上,北周、隋朝、唐朝得以建立。可以說,如果沒有侯景,歷史將會如何,還有沒有隋唐,都是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