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長城西段,一處建築基址出土了59枚擺放整齊的石雷。
長城是世界上規模、體量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築奇蹟、無與倫比的文化景觀。
歷史上的長城,除了人們所熟知的軍事防禦功能,還承載著邊境貿易、民族融合、藝術審美等內涵與價值。
長城發現存放武器的庫房
2023年,在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長城西段,一處建築基址出土了59枚擺放整齊的石雷。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石塊,中間有一個圓孔,用來填裝火藥,填裝後把口封上扔出去,既能砸中敵人,又會產生爆炸的威力,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介紹,石雷是明長城守衛中常見的武器。
這些石雷所在的建築基址,經考古工作人員的研究,被判斷為長城沿線存放武器的庫房。尚珩說,這是北京長城考古首次發現此類性質的建築。
長城的文化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其不同的形制和內部構造,也體現在長城牆體上的浮雕、紋飾等。位於河北省的董家口長城蜿蜒曲折、氣勢磅礴,這裡長城券門上的裝飾也十分講究,淺浮雕紋飾內容豐富、寓意美好,表達了人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寶瓶插花”寓意保衛和平,是戍邊將士對和平生活的渴盼;“纏枝花”表達守邊士兵對美好、長久愛情的期待;部分龍、蛇等圖案,表達了人們期盼長壽的願望。
那些不為人知的“煙火氣”
考古工作人員在位於甘肅省的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不少漢簡。其中一枚講述了一女子給戍邊丈夫送禦寒衣物的溫馨故事。
戍邊將士不畏嚴寒,他們的親人為之牽掛。一枚漢簡寥寥數筆,既反映了漢代出入關的嚴格流程,也反映出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
隨著考古理念和手段的提升,長城上有了更多的考古發現,逐步復原戍邊將士的日常生活,展現著長城上不為人知的“煙火氣”。
2022年,考古工作人員首次在北京長城的敵臺頂部,發現了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蹟,還出土了鍋、盤、碗、剪刀、鏟子等生活用具。在箭扣長城141號敵臺,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棋盤這樣富有生活氣息的物品,這說明將士的戍邊生活不只有“保家衛國”,也有休閒放鬆時的“小確幸”。考古工作人員認為,這些“接地氣”的發現,為未來長城文化的闡釋和展示,提供了鮮活素材。
“大小境門”背後的故事
位於河北省的西境門遺址開築於明代,由於它開得非常小,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小境門”。西境門的開築,主要從防禦的角度來考慮,小到只容一車一馬透過,就是為了防備遊牧民族的突然襲擊。
距西境門遺址不遠的大境門遺址,始建於清代,它與居庸關、嘉峪關、山海關並稱為“長城四大雄關”。大境門以“門”命名,原因是進入清代以後,長城弱化了軍事防禦的作用,而大境門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它為鞏固和發展多民族國家,溝通中原與草原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西境門到大境門,長城關口功能的衍變,展現了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各地長城保護傳承利用的力度加大,古老長城拂去歷史塵埃,煥發出時代新貌。
越來越多的長城故事,等待被聆聽……
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