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清史的都知道,清朝包括後金,一共有五座皇陵:
滿清入關之前的皇帝都葬在了關外三陵:
永陵安葬的是清朝的祖先,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曾祖父福滿、六世祖猛哥帖木兒,以及他們的嫡福晉。
而福陵中安葬的則是天命汗努爾哈赤,也就是清太祖,所以福陵也被稱為“太祖陵”,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與太祖合葬此處,另外太祖其他的妃嬪比如側妃伊爾根覺羅氏等都安葬於此。
至於昭陵便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也是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合葬陵寢,另外還有西宮貴妃娜木鐘、東宮淑妃阿特瑪.噪等一眾后妃,也都安葬此處。
滿清入關後的皇帝,則是都葬在了清東陵與清西陵。
清東陵安葬著五位大清皇帝:
孝莊文皇后唯一的兒子,也是清東陵孝陵選之人順治帝
滿清入關後登基的第二位皇帝康熙
大清最享福的皇帝、繼位最順利的皇帝乾隆
大清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咸豐帝
大清最後一位皇帝所生的皇帝同治帝
清西陵則安葬著四位皇帝:
九子奪嫡好不容易登上皇位的雍正帝
做了三年“侍皇帝”的嘉慶帝
大清唯一一位原配皇后所生的皇帝道光帝
慈禧親自挑選的第一位傀儡皇帝光緒帝
除此之外在這五座皇陵的外圍還有很多的陪葬墓,比如雍正帝的泰陵外圍有寵臣田文鏡的墓地;再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外圍則有傅恆與福康安父子的墓地。他們都是因為功勳卓著,得皇帝寵信重用,在死後才有了陪葬帝陵的殊榮。
除了這些外,縱觀清朝所有的園寢,有一座皇太子園寢,這座皇太子園寢又叫“八仙陵”。瞭解清史的都知道康熙皇帝的嫡次子胤礽,是康熙髮妻孝誠仁皇后,在不到兩歲的時候便被立為皇太子,是整個大清唯一一位皇太子。
難不成皇太子園寢中安葬的便是康熙的兒子胤礽嗎?
其實並非如此!
胤礽兩立兩廢后,便被拘禁鹹安宮,一直到雍正二年病逝。既然是廢太子去世後也不可能按照太子的規格下葬;作為雍正九子奪嫡的對手,雍正也不可能為胤礽修建皇太子園寢。不過雍正對待二哥還是不錯的,在二哥去世後下旨按照親王的規格下葬。
既然皇太子園寢中安葬的不是廢太子胤礽,那究竟是誰呢?
為何又將皇太子園寢稱之為“八仙陵”呢?
01
瞭解清朝的都知道在乾隆之前的皇帝,登上皇位都很不容易,比如:
清太宗皇太極,為了爭奪汗位,傳先汗“遺言”讓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
清世祖順治帝,雖然被推上了皇位,但是做了將近7年的傀儡皇帝;
康熙帝因為得過天花,在祖母孝莊的堅持下才登上的皇位;
而雍正則是這幾位皇帝中,登上皇位最艱難的一個,經過殘酷的九子奪嫡之爭
正因為雍正很清楚自己登上皇位有多難,登上皇位以後又經過四年的努力才徹底除掉奪嫡的宿敵——八王允禩等人。所以雍正為了避免九子奪嫡重演,便創立了秘密立儲的方式,將皇儲的名字寫在傳位詔書上,等到皇帝快要病逝的時候,皇帝的心腹大臣拿出詔書宣讀詔書的內容,新帝便可以遵從遺詔登基。
乾隆皇帝便是“秘密立儲”的第一位皇帝,乾隆登基後也按照皇考的方式,將皇儲的名字寫在傳位詔書上。乾隆登基的時候,尚且只有三位皇子:
皇長子永璜:生母是侍妾格格出身的噶哈里富察氏,且在乾隆登基前生母病逝,被追封哲妃
皇二子永璉:生母是乾隆嫡福晉沙濟富察氏,也就是孝賢皇后
皇三子永璋:生母是侍妾格格出身的蘇佳氏,乾隆登基後封為蘇嬪
毋庸置疑,乾隆傳位昭書上寫的名字便是:永璉。原因有三:
乾隆跟自己的祖父康熙一樣,有非常強的立嫡的心思,永璉是乾隆唯一的嫡子;
孝賢皇后雖然是雍正親自為乾隆挑選的嫡福晉人選,但是乾隆非常寵愛孝賢皇后,二人感情極好;更何況孝賢皇后出現於勳貴家族沙濟富察氏一族,永璉作為孝賢皇后的兒子,若是將來登基的話,有沙濟富察氏一族做依靠,自然能很快坐穩皇位;
永璉是在雍正八年出生,瞭解雍正都知道雍正在雍正元年便已經將弘曆秘定為皇儲,也就是說沙濟富察氏不僅僅是弘曆嫡福晉,更是未來的皇后;那麼永璉作為弘曆唯一的嫡子,便是最有可能被立為皇太子的人選。雍正對其給予厚望,親自賜名“永璉”。“璉”是承宗器的意思,很明顯雍正有將永璉立為皇太孫的意思,乾隆自然是心領神會。
就這樣,乾隆將永璉秘定為皇太子,將來繼承皇位。
然而乾隆三年,永璉突然病逝。
永璉的病逝,不僅讓孝賢皇后極其悲痛,也讓乾隆也失去了立嫡的希望,乾隆不僅傷心而且非常失望。永璉的病逝打亂了乾隆的計劃,不得不將立永璉為皇太子的詔書拿了出來。永璉去世後,乾隆下旨將永璉追封為端慧皇太子,並且按照太子的規格下葬。
而且,乾隆在永璉園寢地址的選擇上頗費了一番功夫:
一開始大臣們為永璉挑選的園寢地址是在清西陵附近的魏家溝,但是乾隆直接否定了,因為乾隆不想讓自己的愛子離自己太遠。但在當時乾隆剛登基沒幾年,自己的萬年之地還沒有選,自然永璉的園寢位置便定不下來。無奈乾隆只好先將愛子的梓宮安置在田村歿宮,這一安置就是四年的時間。
一直到乾隆七年,乾隆的萬年之地終於選定,在清東陵的勝水峪。
緊接著乾隆便讓大學士訥親(遏必隆的孫子)、戶部尚書海望(孝恭仁皇后族侄)帶著欽天監的大臣,一起前往勝水峪一帶選擇永璉的園寢位置,最終確定了黃花山南邊的朱華山。得到乾隆同意後,欽天監選擇吉期開始修建端慧皇太子園寢。
歷經兩年的時間,到了乾隆九年完工。
雖然端慧皇太子園寢是在乾隆九年完工,但是端慧皇太子是在乾隆八年十二月下葬地宮。
既然大清唯一的皇太子園寢安葬的是端慧皇太子永璉,為何會被稱為“八仙陵”呢?
其實端慧皇太子園寢中安葬的並非只有永璉,還有乾隆皇帝另外早早夭折的七位皇子與一位公主,所以才會被稱為“八仙陵”。
那這七位皇子與一位公主,究竟都是乾隆哪位妃嬪所生呢?
02
皇七子永琮:
永琮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位嫡子,孝賢皇后所生的第二位皇子。
孝賢皇后在乾隆登基之前便已經生下兩女一子,只可惜只有固倫和敬公主長大成人,另外一子一女都夭折。尤其是永璉的病逝,讓孝賢皇后的經受了非常大的打擊,臥病不起。
此時的孝賢皇后已經27歲,乾隆皇帝也想要嫡子繼承皇位,便寬慰皇后,希望皇后再生嫡子。終於在永璉病逝後8年,在孝賢皇后35歲之時,也就是乾隆十一年生下嫡次子永琮。對於乾隆而言,這位嫡子來得難得,讓自己“立嫡”又有了希望。
其實宮裡的皇子好幾歲的時候才會取名,一般按照生母所居住的宮殿來稱呼。甚至有的皇子若生母不得寵,遲遲都不會取名字。
而永琮剛出生,乾隆便迫不及待為其取名字,取名為“永琮”。
“琮”字有秉承宗業的意思,很明顯乾隆對永琮給予厚望。
其實永琮這個名字在宗室永字輩中已經有了,乾隆便下旨讓其改名,改名為永瑺(莊親王允祿的孫子)。
其實在永琮出生之前,乾隆便對孝賢皇后與永琮母子格外的關心。按照規矩,乾隆十一年正月乾隆在紫禁城主持祭奠活動以後,便要前往圓明園慶賀元宵節,觀賞煙花。
但此時孝賢皇后已經身懷有孕六七個月,確實不適合跟隨乾隆奔波。乾隆心疼孝賢皇后與腹中的嫡子,便直接取消了前往元宵節的計劃,留在宮裡陪伴孝賢皇后母子。
三個月後,孝賢皇后產子,生下永琮。永琮出生這一天恰好是佛誕日,又恰好遇到久旱逢甘霖,乾隆非常高興,親自為愛子的出生作詩。
然而永琮不到兩歲夭折,孝賢皇后悲痛欲絕,臥病在床。
兩位嫡子先後夭折,讓乾隆立嫡的願望落空;
乾隆是這樣說的:永琮是皇后所生嫡子,從小就聰慧,太后也因為他是正宮皇后所生的嫡子,格外的鐘愛,我想要將永琮立為皇太子;只是沒成想永琮患痘夭折。雖然永琮是我預設的太子,但並沒有像端慧皇太子那樣寫入諭旨,而且皇后所生的孩子也沒有夭折便被追封太子的先例,但皇后.....
永琮雖沒有秘定為皇儲,但畢竟是乾隆心目當中毋庸置疑的皇位繼承人,更何況還是正宮皇后所生,所以乾隆特下恩旨,將永琮追諡為“悼敏皇子”。
並且將永琮安葬在了同母兄長永璉的端慧皇太子園寢,三座地宮並排而建,中間是永璉,左邊是永琮,而右邊則是另一位皇子。
03
第三位便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生的皇九子,並沒有取名。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出身正黃旗包衣,因為得寵生下皇子的緣故,其母族得以抬旗到滿洲正黃旗,擺脫了包衣的身份。金佳氏在雍正五年的時候入潛邸為侍妾格格,乾隆登基後將其封為嘉貴人。而從乾隆登基開始,金佳氏的好日子便來了:
乾隆二年,晉封為嬪
乾隆四年,生下皇四子永珹
乾隆六年,母憑子貴,晉封為嘉妃
乾隆十一年,生下皇八子永璇
乾隆十四年七月,金佳氏再次母憑子貴晉封為嘉貴妃,兩個月生下皇九子。只可惜皇九子出生不久便夭折,都沒有來的及取名字。
皇九子夭折後,乾隆便下旨將皇九子葬在端慧皇太子園寢。
乾隆十七年,已經40歲的金佳氏再生一子,為皇十一子永瑆。
乾隆二十年金佳氏病逝,死後追封淑嘉皇貴妃,陪葬帝陵。
第四位是舒妃葉赫那拉氏所生的皇十子,未取名:
舒妃葉赫那拉氏不僅出身名門,而且飽讀詩書,是一個才女。舒妃是乾隆所有妃嬪中出身數得著高的,名副其實的名門貴女。滿洲正黃旗副都統納蘭永壽的女兒。
而納蘭永壽是納蘭明珠的孫子,也就是說舒妃是納蘭明珠的曾孫女。
而納蘭明珠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葉赫部的最後一位國主金臺吉,也就是說舒妃是葉赫部國主金臺吉的直系後裔,出身極其高貴。乾隆五年透過八旗選秀入宮做了舒貴人,剛入宮不久便被晉封舒嬪。
乾隆十三年,在沒有生兒育女的情況下便晉封舒妃。
乾隆十六年生下皇十子,只可惜皇十子在乾隆十八年便夭折了,乾隆還未給皇十子取名。皇十子夭折後,乾隆下旨將其葬在端慧皇太子園寢。
在此之後舒妃再無生育,位份也沒再晉封,乾隆四十二年病逝。
不過在皇貴妃魏佳氏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後,舒妃成為後宮中地位最高的,率諸位妃嬪前往壽康宮為皇太后請安,三年後病逝。
04
第五位是皇十三子永璟,生母是繼後那拉氏:
繼後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雍正十二年參加八旗選秀時被選為弘曆側福晉。乾隆登基後雖然那拉氏沒有懷孕生子,但是照樣直接冊封為嫻妃。雖然蘇佳氏已經生下皇三子永璋,但只是被封為嬪,就因為那拉氏出身八旗,父親是佐領納爾布;而蘇佳氏出身包衣。
其實孝賢皇后在是嫻妃並不得寵,未生下一兒半女,不過憑資歷被封為嫻貴妃,同那拉氏一同冊封為貴妃的還有蘇佳氏,而蘇佳氏是真正的母憑子貴,還有乾隆的寵愛。
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病逝,皇太后鈕祜祿氏堅持讓嫻貴妃而不是兒女雙全的純貴妃晉封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其實看中就是那拉氏八旗的出身。而且那拉氏端莊淑慎、孝順太后,太后是比較喜歡那拉氏的。
但乾隆並不願任何人佔據孝賢皇后的位置,所以很不情願,但是太后堅持乾隆也只能答應;但是冊封那拉氏為皇貴妃的儀制規格降低了很多,甚至下旨不許朝廷命婦、公主妃嬪們前去給那拉氏慶賀。
乾隆十五年,在皇太后一再催促下,乾隆終於答應將那拉氏冊封為繼後。
其實乾隆不願接受那拉氏入住中宮,不是因為那拉氏的緣故,而是乾隆始終放不下孝賢皇后。但是慢慢地也開始反省自己,終於接受了那拉氏,所以:
乾隆十七年,那拉氏生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八年,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璟,只可惜皇五女與永璟都沒有長大成人。永璟去世後葬在了端慧皇太子園寢,至於皇五女則沒有這樣的殊榮。
其實永璟之所以夭折,也是有原因的:
皇五女夭折的時候恰好是那拉氏懷孕之時,那拉氏因失去女兒傷心不已;再加上那拉氏生永璟時已經38歲,屬於是高齡產婦,自然直接影響了永璟的健康,所以永璟僅兩歲便夭折了。
而繼後那拉氏也慢慢失寵,乾隆三十年因在南巡的路上斷髮而單獨送回京城,如同廢后一般
05
第六位與第七位都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所生:
魏佳氏從乾隆二十年開始得到乾隆皇帝的盛寵,用十一年的時間接連生下六個皇子公主,不過魏佳氏所生六個子女中真正長大成人的只有: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
皇十四子永璐是魏佳氏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在魏佳氏生皇十五子永琰後不久便夭折了,年僅四歲而已;而皇十六子出生後不久便夭折了,兩位夭折的皇子,全部葬入端慧皇太子園寢。
雖然魏佳氏所生四位皇子中有兩位夭折,但是魏佳氏照樣母憑子貴,晉封貴妃;
在繼後那拉氏斷髮後,晉封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成為實際上的後宮之主。
只不過魏佳氏在皇貴妃的位置上9年的時間便病逝了,至死都沒有晉封皇后。不過因為魏佳氏得寵的緣故,其母族得到了抬旗的殊榮,被抬到了滿洲鑲黃旗,擺脫了包衣管領下人的身份。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宣佈將皇十五子永琰立為皇太子,次年繼承皇位時,魏佳氏得以追封為皇后。
06
唯一葬入端慧皇太子園寢的公主:忻貴妃所生的皇八女。
忻貴妃戴佳氏是乾隆所有妃嬪中唯一一個與盛寵令妃分一杯羹的妃子,若戴佳氏不是早早去去世的話,生前便位居貴妃之位也不在話下,乾隆非常寵愛戴佳氏,寵愛到什麼程度呢?
戴佳氏是直隸總督那蘇圖的女兒,跟乾隆早期的寵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很像,都是包衣出身,父親都是朝廷重臣。所以戴佳氏剛入宮便是嬪位,乾隆十八年透過八旗選秀入宮。
乾隆二十年,生下皇六女
乾隆二十二年,生下皇八女
乾隆二十四年,皇六女夭折
母憑女貴,還有乾隆的寵愛,在乾隆二十八年被晉封為忻妃
乾隆二十九年,因難產而死
也就是說戴佳氏先後三次懷孕,生下兩位公主。戴佳氏去世時只是妃位,而且還沒有行正式冊封禮,但是乾隆下旨按照貴妃的規格下葬,就連戴佳氏的神牌上都是寫的忻貴妃。在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之間,除了魏佳氏外,便只有戴佳氏先後三次懷孕生下兩位公主,而其他的妃嬪連懷孕的機會都沒有。
可見戴佳氏有多得寵,只可惜戴佳氏紅顏薄命,只陪了乾隆11年的時間。
而皇八女也在乾隆三十二年夭折,只有11歲。皇八女夭折後,乾隆下旨葬入端慧皇太子園寢,這是唯一一位葬入端慧皇太子園寢的公主。哪怕是繼後那拉氏所生的皇五女夭折後,都沒有葬入端慧皇太子園寢。可見乾隆對皇八女的重視,也可見乾隆對戴佳氏的緬懷。
結語
因為乾隆對端慧皇太子的重視,所以為永璉修建園寢的規格非常高,僅次於帝陵與後陵;不僅如此在祭祀等級上,端慧皇太子園寢也僅次於帝陵與後陵,不僅京城有宗室王公前去祭奠,就連乾隆自己都親自前往悼念。
當然如此高規格的皇太子園寢中,並非只安葬著一永璉這一位乾隆皇子。
還有另外七位皇子與一位公主,其實乾隆沒有活到盛年的皇子公主不僅這八位,但是乾隆只允許這八位安葬端慧皇太子園寢,可見乾隆對這八位皇子公主生母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