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937年—975年),乃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地區創立的政權,其定都江寧(今南京),歷三朝一帝兩主,享國三十八載,堪稱十國中疆域最為遼闊者。
南吳太和七年(935年),南吳睿帝冊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封其齊州、潤州等十州郡。至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誥正式建立齊國(徐齊)。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翌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更名為昪,自詡為唐憲宗之子李恪四世孫,再改國號為“唐”,後人稱之為“南唐”。至保大三年(945年),南唐剿滅閩國,擒獲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趁南楚內亂攻陷楚地,降服馬希崇,然楚地旋即為周行逢所奪,南唐未能穩固佔領之地。中興元年(958年),李璟去帝號,自稱國主,並對後周臣服。宋開寶四年(971年),李煜去掉“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請求宋廷廢止不用自己名字的禮節,獲宋太祖同意。宋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佔金陵,李煜獻表降宋,江南政權至此終結。
南唐最盛時領土覆蓋三十五州,大致囊括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及湖南等省區域性。
李昪繼位後,致力於保境安民,社會生產得以發展。相較於其它割據勢力,南唐地廣人眾且文化繁榮,人口大約五百多萬,對於中國南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徐氏擅權
唐末群雄紛爭,淮南楊氏雄踞江東最為強盛。然而,其繼承人楊渥繼位,內政混亂,人心不安。名將徐溫乘勢攫取大權長達二十年。期間楊氏雖立國稱王(楊吳),實為徐氏掌控之下的附庸。天佑九年(912年),徐溫升任行軍司馬、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等要職。天佑十二年(915年),被封為齊國公、兩浙都招討使,始鎮潤州。留其子徐知訓輔政,一切政事則由徐溫遙控。天佑十四年(917年),徐溫遷治金陵。之後徐知訓被朱瑾所殺,徐溫養子徐知誥(李昪)自潤州進廣陵,得以獨攬大權。
徐知誥(李昪)
武義元年(919年),楊隆演自稱吳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李昪)為左僕射、參政兼知內外諸軍事。順義七年(927年),徐溫逝世,養子徐知誥繼承其權,成為楊吳實權者。同年,楊溥被封為吳王,而實權仍在徐知誥手中。徐知誥一方面極力籠絡楊氏舊臣,另一方面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大力延攬、提拔北方士人。大和三年(932年),徐知誥擔任鎮海、寧國節度使,駐守金陵。效仿其父徐溫,任命兒子徐景通(李璟)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並留其於廣陵輔佐政權。
南唐立國
在楊吳後期,眾多傑出的北方人才,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人,皆匯聚于徐氏麾下。徐知誥亦起用了江南名流,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人。歷經10年精心佈局,徐知誥不僅贏得了楊氏舊臣的擁護,還成功聯結了北方與江南兩股勢力,故有“羽翼漸豐,輔佐愈廣”之說。最終在遼天顯十二年(937年),廢吳王楊溥,自立為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大齊建立之後,“上下順從,人心安定”,“國內竟無異常之變”。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更名昪,自稱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後,復國號為唐,稱南唐。其建廟祭祖,尊其父祖四人為帝,以徐溫為義祖,且加封子弟。同時,將金陵府改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將南陽為國都,原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南唐是十國中面積最大的政權,北以淮河-大別山為界,西接楚國,長江沿岸分佈著蘄州、黃州和鄂州,南鄰南漢,東靠吳越,東南與閩國相接,東北與吳越相望。
自南唐建國以來,烈祖李昪秉持保境安民之策,避免戰爭,善待鄰國,即使在吳越被火焚,宮室鎧甲幾乎焚盡,將領提議趁機進攻時,依然堅定不動干戈,反而派使節贈送財物以示關愛。同時與契丹交好以牽制中原。江南因此得以維持長時間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迅速發展。李昪實施輕徭薄賦、勤於農桑、鼓勵商業之政策。商人以茶葉、絲綢與中原交換羊馬,經海路與契丹往來。手工業方面,南唐在紡織、印染、礦冶、製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製造等方面,成績卓越。產品既產量大,工藝亦精良,成為眾多名品的誕生地。
烈祖“息兵安民”之策,保障了江淮地區的社會穩定,推動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南唐亦是藝術盛行的朝代,不僅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領域有所建樹,還設立太學,開科取士,廣建書院和畫院。安定的南唐,吸引了許多飽經戰亂的文人雅士,“南唐儒學之風濃厚,文化教育之盛令人欽佩。北土士人聞風而來,絡繹不絕”。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繁盛,在五代十國乃至於中國曆代割據政權中,實屬罕見。軍事方面,李昪堅守本分,等待機會成熟方攻佔中原,免受鄰國牽制,因此絕不輕易發起戰鬥。
開疆拓土
升元七年(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其子李璟登基,改封李璟(916-961)為南唐元宗,擁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此時,南唐與吳越兩國爭端不斷,吳越國的軍事行動常與中原政權遙相呼應,而南唐鄰國閩也正內亂不斷。
保大二年(944年)二月,閩將連重遇、朱文進謀逆,弒王延羲,自立為帝。李璟遂命查文徽等領兵攻閩建州。王延政聞南唐大軍臨境,謊稱南唐助其誅逆。福州百姓及守將信以為真,於保大三年(945年)誅朱文進歸降王延政,王延政復閩國,遣侄王繼昌守福州。查文徽兵屯建陽,福州守將李仁達斬王繼昌自任留後,泉州守將留從效亦弒刺史黃紹頗,獻禮於查文徽。
同歲八月,查文徽連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敗降,閩國覆滅。李璟割延平、劍浦、富沙三縣設劍州,遷王延政至金陵,封其為饒州節度使、李仁達為福州節度使、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儘管南唐吞併了閩地,但殘餘勢力仍存。李仁達附於吳越。原閩將留從效驅逐南唐駐軍,據泉、漳二州,但仍向南唐稱臣。留從效及其後繼者陳洪進將泉、漳二州控制至北宋建立。同年,契丹攻佔後晉京師,中原匱乏君主,李璟因傭兵東南,無暇北顧。
保大九年(951年),楚國發生內亂,馬希廣遭其兄馬希萼殺害,後馬希萼又遭其弟馬希崇推翻。南唐見此機遇,派皇甫暉廣招各地武裝和流民。十月,南唐攻楚,南漢趁機奪取數州,楚地盡歸南唐,其疆域擴至江西全省,兼有安徽、江蘇、福建、湖北、湖南部分割槽域。然而,南唐軍隊在次年十月被劉言擊敗,劉言部將周行逢、王進逵殺劉言,相繼執政湖南,楚地重歸中原。
退縮衰落
後周官制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期間(即公元955年至958年),北方後周政權三度南征南唐,南唐在戰鬥中處守勢。壽州一役,周世宗柴榮親臨前線,周軍一路長驅直入,攻克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敗塗地,淮河水軍無一生還。李璟致書柴榮,請求讓位於太子弘冀,劃江為界,全面割讓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並尊奉後周紀年,去國號,改稱“江南國主”。南唐從此陷入頹勢,李璟為避後周鋒芒,遷都洪州,號南昌府。
至北宋建隆二年,李璟離世,因長子弘冀已逝,六子uters弘雅【初名從嘉,937-978】即位,復定金陵為都城。此時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方面,淮南戰敗後,南唐每年需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
南唐原有長江之南江南北兩區間的經濟互補,例如江南缺鹽,江北產鹽。失去淮南後,南唐失去重要鹽產地,每年需支付巨大財力向中原購買鹽。財政日益窘困,導致南唐政權加徵賦稅,招致民怨沸騰。南唐轄境民眾對李後主時期繁重賦稅仍深感銘記,在北宋統一很久以後,仍訴說當年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皆課稅。後期的南唐政治亦愈發混亂不堪。
國主新立之際,朝廷又掀起新一波的黨爭。宋軍逐步南下,南唐仍深陷內鬥,人心渙散。雖李煜精通詞章、書畫、音律,但缺乏政治才能,只好將國政委任於往日太子府的幕僚張洎。
降號稱臣
公元963年4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除張漢思,自立為留後,李煜即任命他為節度使,從而保持泉州對南唐的附庸。同年7月,李煜奉宋太祖詔令入京。12月,李煜向宋廷提出更改詔書不提名的禮遇,未得到允許。
次年,李煜任命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主持貢舉;又命徐鉉主持複試。同月,宋太祖派遣作坊副使魏丕前往慰問,李煜亦差遣使臣赴宋,並進獻白銀二萬兩、金銀龍鳳茶酒器數百件。
公元966年8月,李煜遣龔慎儀持詔書出使南漢,相約向宋朝稱臣;但龔慎儀到達南漢後,遭到扣留。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滅南漢後,駐兵漢陽,李煜畏恐,派遣弟弟李從善進貢,奏請停止詔書不提名的待遇,獲得宋太祖同意,但將李從善仍羈留在汴京。同年,商人上報,稱宋軍正在荊南建造戰艦千艘,李煜畏懼事態擴大,不敢批准。此時形勢危急,李煜日夜與大臣歡飲,無盡憂愁。
開寶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降低禮儀規格:將“詔”改為“教”;中書、門下省改稱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稱司會府,御史臺改稱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帝王降為“公”,以示敬畏宋朝。元宗時期,雖向後周臣服,但金陵臺殿仍設鴟吻;乾德年間,南唐使者來訪,李煜便撤去鴟吻,待使者離開後再恢復。至此,南唐一切器物均遭廢棄。宋太祖擢升李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並在汴陽坊賜宅院,暗示李煜降宋;李煜遣戶部尚書馮延魯致謝,但馮延魯在汴京因病未能朝見宋太祖,只得返回。
同年夏,宋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南唐,李煜上書欲接受北宋冊封,被拒絕。十月,內史舍人潘佑因憂慮國勢的衰弱,上書直言勸誡,李平被舉薦為尚書令,徐鉉、張洎告發“李平妖言惑眾,煽動潘佑犯上”,李煜命人逮捕,潘佑在家自殺,李平亦自縊獄中。
社稷歸宋
北宋攻佔南漢後,南唐處於宋軍鐵蹄的圍困之中。為求自保,後主李煜表面臣服,暗中厲兵秣馬,派遣使節前往汴京請求冊封之餘,將大部兵力駐紮在長江中下游要塞,以抵禦宋軍的進攻。
建隆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抗命未朝為由,調集十萬精銳,兵分三路進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受命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部數萬自杭州北上援助,並讓宋將丁德裕監督其行動;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十萬自江陵順流東進;西路王明擔任池、嶽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湖口一帶唐軍,確保主力部隊的順利推進。後主李煜錯誤地認為宋軍難以渡過大江,錯失了利用宋軍渡江之際進行反擊的良機。十月,宋軍安然無恙地渡過了長江。採石、秦淮河、皖口三場戰役中,南唐屢戰屢敗,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
建隆八年(975年)三月,宋軍逼近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佔了金陵東面門戶潤州。此時,南唐都城金陵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後主急忙召喚外地士兵前來支援。然而,一切都已是回天乏術。到十月,朱令贇率領的15萬水軍在湖口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失去了最後的救星,成為了一座孤立無援的城市。後主仍固守金陵。金陵城內糧盡,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從三個方向對金陵發起猛攻,南唐五千士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攻破城池,李煜束手就擒。南唐至此滅亡,歷經38載的統治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