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挑苦命人。
老李的妻子生完二胎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那年大兒子剛上小學,老李不只要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還要兼顧工作賺錢。
他也沒啥文化,在親戚介紹下進廠打螺絲,經常兩班倒。年輕的時候還能撐住,可上了年紀後,每次加班回到家都渾身虛脫,有幾次甚至連氣都喘不上,他知道是又犯病了。
但想到家裡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只能又強撐起來,也沒空管血壓。
就這麼過了3年,這天上夜班的時候,老李又開始感到呼吸困難,而且緩了很久也沒緩過來,還出現了嘔吐的情況,很快就暈了過去。等再次清醒的時候已經躺在了醫院病床上。
“我還有孩子等著我呢,可不能現在倒下啊,醫生救......”
然而話沒說完,他的呼吸再次異常,醫生判斷是高血壓突發腦溢血,隨即展開了搶救,但最終他還是因搶救無效心跳停止死亡。
一、患有高血壓離腦出血還有多遠?
其實,高血壓和腦出血的關係可以說得上是“狼狽為奸”。
腦出血意指因腦部血管破裂導致大出血的情況,有突發性、危害性大的特徵,常見於50歲以上患者。每年居民因為腦出血死亡率為20%左右,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
腦出血的一個重要誘因就是高血壓,當患者血壓持續波動上漲,會導致腦內動脈發生病變,並逐漸受壓力影響形成微小動脈瘤,一旦破裂就會引起腦出血。
可能有人會問血壓多少會造成腦出血?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認的是,當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會更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病變,當血壓驟然升高時,就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情緒激動、用力排便、高鈉飲食、洗熱水澡時間過長都可能引起血管極速收縮,誘發腦出血等危急情況。
二、高血壓有3條“紅線”要牢記
雖然不清楚血壓多高會誘發腦出血,但可以確定的是血壓也有不可突破的紅線範圍,醫生提醒,當血壓達到這3個參考值一定要小心:
1、警戒線
年輕人血壓“警戒範圍”在120/80mmHg,如果超出了這個警戒值就要注意了。有研究調查顯示,日常收縮壓在120mmHg以上的人,血壓每上升10mmHg,就會增加61%腦出血風險。
老人因為血管壁更脆弱,所以血壓也會比年輕人更高,一般超過139/89mmHg甚至高於140/90mmHg才可能引發潛在腦出血危險。
2、危險線
臨床按血壓值範圍確定了3個危險級別:
一級:也就是輕症階段,一般血壓值達140/100mmHg這個範圍的高血壓患者無需治療,可以透過調整日常生活飲食控制血壓平穩。
二級:高壓在160~180mmHg浮動,低壓也在100~110mmHg之間,屬於需要藥物干預的級別。
三級:高壓或低壓都超過二級範圍以上,這種比較危險,很容易引發各大身體器官病變,必須馬上進行專業干預手段並密切隨診。
3、極限線
血管對能承受的壓力也有極限,一般血壓值達到或超過250/140mmHg,就會直接觸發腦出血等心腦血管急症,此時建議立即就醫檢查。
三、警惕這4個症狀,或是腦出血“前兆”
腦出血雖然屬於突發急症,但也不是無跡可尋,一般出現以下這4種症狀的人就要警惕了:
1、頭痛眩暈
常表現為一側頭部疼痛伴有暈眩症狀,通常是小腦和腦幹出血時引起的症狀表現,嚴重情況下疼痛可發展到整個頭部。
2、意識障礙
腦部短時間大量的出血還會引發大腦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突然的嗜睡或者疲乏等。
3、一側麻木
腦出血患者還經常出現肢體不受控制,常見發作前會出現一側肢體活動障礙,患者會突然覺得一側身體用不上力,手部握不住東西等。
4、視線模糊
腦疝患者會隨顱內壓增高,出現視力影響,突然的偏盲或者視物模糊、眼球受限等都是腦出血的前期徵兆。
出現以上症狀的高血壓患者務必提高警惕,如果症狀較輕,應立即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如果症狀較重且已經出現少量出血,這時應呼叫救護車,平復好自己的情緒,減少血壓波動,等待救援。
四、3種食物或誘發腦出血,再饞也要忍住少吃
臨床上由於飲食導致的高血壓腦出血案例並不少見,特別是以下這3種食物已經明確是高危風險飲食,務必要忌口。
1、高糖食物
大量糖分攝入後會使得胰島素的異常分泌,隨著血糖急劇升高,血管加速收縮,血壓升高,從而影響心血管健康,同時還會導致肥胖和代謝異常等問題。
2、高鈉食物
鈉攝入過多也會導致人體水鈉瀦留,當水分不斷擴散到組織間隙和血管,血容量增大,也會導致血壓上升。
3、酒精
酒精大量攝入後,人體血管急速擴張下,血液流速加大,雖然會出現暫時性的低血壓,一旦恢復後,血壓會急速反彈,一來一回可能會加重高血壓患者的病情。
所以高血壓患者日常飲食也不可掉以輕心,以防病從口入加重血壓問題,嚴格把控“進口”風險,保持血壓平穩,身體才能更好的向健康靠近。
參考資料:
[1]《高血壓突發腦出血至昏迷,應急綠道,3小時手術挽救了他的生命》.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2022-11-04.
[2]《健康 | 高血壓腦出血,抓住“急救黃金五分鐘”》. 中國科普網.2022-01-18.
[3]《血壓高的人,不想腦溢血,打死都不要多碰4種“食物”》.名醫線上大講堂.2023-06-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