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哮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國臨床控制水平不甚理想,研究顯示我國有55%~70%的患者哮喘仍未得到控制[1~4]。哮喘未控制對於患者的危害極大,急性加重和死亡風險較高,27%的成人未控制哮喘患者在治療期間急性加重,80%~85%的哮喘死亡發生在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中[5,6]。2型炎症是哮喘難控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將深入探究未控制哮喘和2型炎症及相關因素,探討如何以此最佳化哮喘的管理。
~90%經中高劑量ICS方案治療的哮喘患者存在2型炎症
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 2023建議根據是否存在炎症對未控制哮喘進行分型,根據2型炎症水平將其分為2型哮喘和非2型哮喘[7]。GINA 2023定義的2型炎症特徵為≥1種生物標誌物水平升高(圖1)[7]。其中,撥出一氧化氮(FeNO)可促進炎症過程,增加肺部炎症細胞募集、誘導支氣管高反應和粘液高分泌,可輔助哮喘診斷等[8~10]。
圖1 GINA 2023定義的2型炎症特徵
一項研究顯示,使用中高劑量吸入糖皮質激素(ICS)方案治療的哮喘中,90%的患者存在2型炎症[11],哮喘患者2型炎症生物標誌物特徵分佈如圖2[12]。儘早識別2型哮喘患者並最佳化治療方案,將對哮喘的控制產生有利影響。
圖2 哮喘患者2型炎症生物標誌物特徵分佈
IL-4和IL-13是2型哮喘的核心細胞因子
哮喘患者的2型炎症以氣道上皮為主要發生部位,在外界過敏原、病原微生物等刺激下,氣道上皮細胞透過啟用輔助型T細胞2(Th2)和2型天然淋巴細胞(ILC2)細胞,產生大量2型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4(IL-4)和IL-13等,IL-4和IL-13是驅動2型炎症的核心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從多方面介導氣道損傷,從而導致氣道高反應和全身炎症,促進哮喘的進展和增加哮喘控制難度(圖3)[13,14]。
圖3 2型哮喘的機制
直擊本源,度普利尤單抗靶向抑制IL-4和IL-13,抑制哮喘患者2型炎症
2023年11月,度普利尤單抗哮喘適應症中國獲批,用於12歲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哮喘患者的維持治療[15],特異性靶向抑制IL-4和IL-13雙訊號通路,抑制哮喘患者的2型炎症,將帶領我國哮喘患者突破困境!
度普利尤單抗治療2型哮喘的療效獲多項臨床研究證實,針對FeNO升高或一系列生物標誌物升高的哮喘患者,均有突出的療效。
首劑起效,快速持續改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高達550ml
度普利尤單抗治療快速持續改善肺功能,首劑使用FEV 1 改善340ml,第52周持續改善FEV 1 高達550ml[16,17,a]。
顯著降低急性發作率高達73%
度普利尤單抗治療第52周顯著降低急性發作率高達73%[17,b]。
獨特機制減少粘液生成和氣道重塑
度普利尤單抗治療第16周,粘液評分較安慰劑組降低4分,氣道壁面積較安慰劑縮小2%[18]。
哮喘症狀改善患者比例高達74%
度普利尤單抗治療後74%的患者哮喘症狀得到改善(包括夜間憋醒,日間症狀,活動受限,氣急,喘息)[19,c]。
總結
我國大多數患者哮喘仍未得到控制,90%經中高劑量ICS方案治療的哮喘患者存在2型炎症,識別未控制哮喘患者的2型炎症意義非凡。 度普利尤單抗特異性靶向抑制IL-4和IL-13雙訊號通路,抑制哮喘患者的2型炎症,速達穩控,全面獲益。助力我國哮喘患者突破困境,開啟美好新生活新篇章。
a第52周,在接受中-高劑量ICS+1~2種控制藥物治療、FeNO>25ppb、血EOS>300cells/uL,且為過敏原驅動的患者中,經達必妥® 200/300mg Q2W +SOC(n-142)治療後,患者肺功能較基線改善 550mL。
b第52周,在接受中-高劑量ICS+1~2種控制藥物治療、血EOS>300cells/μL且FeNO>25ppb的患者(n=359)中,經達必妥® 200/300mg Q2W +SOC治療後,患者年重度急性發作率相較基線降低73%。
c第52周,在接受中-高劑量ICS+1~2種控制藥物治療、血EOS>300cells/μL(n-239)或FeNO>25ppb的患者(n=262)中,經達必妥® 200mg Q2W +SOC治療後,患者ACQ-5應答率分別為74.5%和74.4%。
專家簡介
劉輝國 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哮喘學組副組長;中國中藥協會呼吸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慢性氣道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湖北省呼吸內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中心主任;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中華結核呼吸雜誌、國際呼吸雜誌、中國呼吸與危重症雜誌等國內外多種權威期刊常務編委與編委。
主持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和2項科技部重大專項專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專案及長江學者專案評審專家,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SCI文章80篇,他引超過1000餘次,獲得第六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並獲得第五屆人民名醫。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20, 43(12): 1023-1048.
[2].Su N, Lin J, Chen P, et al. J Asthma. 2013;50(8):861-870.
[3].林江濤, 等.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18,41(3):191-195.
[4].Zhong N, Ther Adv Respir Dis. 2016 Dec;10(6):507-517.
[5].Quezada W,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6 Feb;116(2):112-7.
[6].Peters SP, et al. Respir Med. 2006 Jul;100(7)1139-51.
[7].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3.
[8].Escamilla-Gil JM, et al. Biomed Res Int. 2022 May 2;2022:5753524.
[9].Sen P, et al. Cleve Clin J Med. 2023 Jun 1;90(6):363-370.
[10].撥出氣一氧化氮檢測及其在氣道疾病診治中應用的中國專家共識(2021).
[11].Buhl R,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20;8(8):2630-2639.e6.
[12].Canonica GW,et al. Clin Mol Allergy. 2021 May 21;19(1):5.
[13].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 . 2 型炎症性疾病機制及靶向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醫學雜誌,2022, 102(42): 3349-3373.
[14].Brusselle GG, Koppelman GH. Biologic Therapies for Severe Asthma. N Engl J Med. 2022;386:157–71.
[15].度普利尤單抗說明書.
[16].Castro M, et al. ERJ Open Res. 2020;6(1):00204-2019
[17].Pavord ID, et al. Allergy. 2023 Jul 11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18].Svenningsen S,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3 Nov 1;208(9):995-997.
[19].DUPIXENT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2023.
更多呼吸知識
精彩資訊等你來
[4M:MAT-CN-2333350;V1.0;批准日期:2024年1月] 本編號僅作為賽諾菲對本文章所涉及的公司相關藥物所屬治療領域科學和臨床資料來源真實性的確認,不作為賽諾菲對本文章全部內容準確性、時效性和完整性的確認和保證;本文章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閱讀,所含資訊不應代替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的醫療建議,也不建議醫療衛生專業人士超出說明書範圍使用所涉及的藥物。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