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焦慮也分正常和不正常?
撰文:高慧敏
每逢期末臨近,精神/心理科就會接診到很多因考前焦慮就診的學生朋友,甚至不少同學想要以緩考等方式逃避考試。現在期末(考)已經結束,你的考前焦慮好點了嗎?
接下來,精神科醫生跟你聊一聊焦慮,消除一下資訊差。
什麼是焦慮症狀?
作為精神症狀的焦慮,也就是病理性焦慮,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主觀情緒體驗
一種沒有現實基礎或與現實威脅明顯不相稱的擔憂。患者雖然知道並不存在真正的危險或威脅,或危險、威脅並沒有那麼大,卻不知道為什麼如此不安,總感覺要大難臨頭,且自己缺乏應對的能力。
客觀行為表現
包含兩種,一種是運動性不安,指的是肌肉的緊張,震顫、僵直或疼痛,可以觀察到坐立不安,小動作增多。一種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特別是交感神經的功能亢進,出現口乾、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窒息感,胸悶、食慾不振、便秘或腹瀉、腹脹、尿頻尿急,感覺要昏倒等。
只有兩方面都有症狀,才能確定是焦慮症狀,當引起強烈主觀痛苦或者影響正常生活的時候,就需要去精神科就診啦。
焦慮也分正常和不正常?
這裡需要引入一個類似光譜的連續譜概念。從完全不焦慮,到極度焦慮(不與任何生活事件或處境相關)之間,有很多“中間狀態”,絕大多數的人都處在這個中間狀態。
如果焦慮感受跟環境相協調,各種症狀表現也在能夠忍受的範圍,在事件過後能夠緩解,那麼這屬於正常的焦慮。考試焦慮,多數情況下屬於正常的焦慮。
病理性焦慮,特點是焦慮感受和遭遇的事件不相稱。比如,家人一出門,就擔心路上遭遇不測,反覆打電話確認,只要有人出門,自己就六神無主,什麼也做不下去。
最極端的情況是,沒有任何事件,自己也知道沒有任何事情,就是擔心得吃不下、睡不著,寢食難安,坐臥不寧。
焦慮能被消滅嗎?
我們將焦慮症狀進一步劃分為焦慮和恐懼兩種反應,其中焦慮的反應主要受到大腦“皮質-紋狀體-下丘腦-皮質”這個環路的調節,遇上事情反覆琢磨,思索,權衡利弊。恐懼的反應主要是受到以“杏仁核”為中心的神經環路的調節,像是一個警報裝置。一旦危險靠近,就警鈴大作。身體也會開始一系列的調動幫助度過危險。
可見,焦慮的生理基礎是大腦這個司令部。腦子就是這樣長的,所以希望消滅焦慮,那是不可能的。
古語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存焦慮是推動物種存續的內在動力,對於人類而言,就是在不同需求層次上對“美好”的嚮往。因此,考試焦慮,屬於一種非常正常的反應,體現了人們追求上進,追求卓越的美好期待。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焦慮作為一種正常情緒,能夠調動人的生理機能,肌肉更活躍,心臟搏動更有力,神經更敏銳,精力更集中,更好的激發我們的行動。有點焦慮是一種剛剛好的狀態。
考前焦慮如何應對?
至於怎麼應對,chatGPT總結的是非常專業、到位了,在此附上。
網上也有很多博主分享自己的心得。具體做法,因人而異,可以透過覆盤、記錄等方式積累一套適合自己的提高複習效率和應對焦慮的小妙招。
最後,毛主席語錄送給大家:
如果這次與考前焦慮的對決,你敗給了它,辦個緩考是容易的。但下次,你會不會再次被它打得落荒而逃?逃避,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接納考前焦慮,直面它,藐視它,應對它,戰勝它,你會獲得一次戰勝困難、增強自信的寶貴經驗。何去何從、如何抉擇,flight還是fight?
預祝你在下一次考試裡,突破自己~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參考文獻:
[1]許又新.精神病理學.第2版[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
本文來源: 好心情網際網路醫院
責任編輯:卡帶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