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選四家醫案》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醫案:一名患者本就脾腎陽虛,但在飲食上卻沒有節制,經常飲酒、暴飲暴食,而最終便導致體內陽氣大虧,並出現了自汗病症,且症狀表現非常嚴重,就如同淋過雨一般,除此之外,還伴有腹部疼痛症狀,難以按壓,大便也不順暢,舌頭上有厚厚的白膩舌苔,脈象也以沉實為主。對此,醫家便選用了醫聖張仲景收錄在《金匱要略》中的經典藥方——大黃附子湯加以緩解,最終病症得以痊癒。
大黃附子湯這一方劑,其實主要是用來治療寒積裡實證的,所謂的寒積裡實證,其實就是因外在寒邪與體內的食積互結於腸道,進而引起的一類實邪病症,這類患者除了會出現上述醫案中的腹痛便秘症狀外,還會表現出脅下疼痛、手足不溫等症狀。
這些病症的出現,大多都與裡寒積滯內結、陽氣運化異常有關。當陰寒凝滯在我們的體內時,若還存在飲食不規律的情況,那麼就會導致冷積內結,腑氣不通,進而引起腹部疼痛、大便不下等症狀,並且體內的食物積滯,還會阻礙氣機的正常執行,氣機被鬱,就會導致部分患者出現發熱現象。
由於患者本身就存在陽氣不足的現象,為陽氣虛弱病症,因此便會難以溫暖體內臟腑和肢體,此外,醫案中患者所出現的舌苔白膩,脈象沉實症狀,也均是寒實的表現。所以,中醫在治療過程中,就需要溫暖臟腑,驅散寒氣,疏通腸道而止痛,而對此,醫聖張仲景的大黃附子湯僅用三味中藥,就做到了。其中的三味藥材,除了方名中的大黃和附子外,還有一味細辛,整個藥方具有溫裡助陽,散寒止痛,通積導滯的功效。
藥方中的附子大辛大熱,能夠溫裡助陽,散寒止痛;大黃是瀉下藥中最常見的藥物,很多經典藥方中都有它,例如大承氣湯、大陷胸湯等,大黃苦寒,苦寒性降,能夠通導大便,清理腸道中的積滯,雖然大黃具有苦寒的藥性,但與辛熱的附子一起,期寒涼的藥性就會被遏制,進而可以避免因寒涼太過而傷及其他臟腑。
最後這味細辛,辛溫宣通,既能夠消散經脈中的寒氣,又能夠輔助附子溫裡散寒,諸藥合用,共同起到攻下寒積,溫裡散寒的作用。
這個藥方屬於溫下法的基礎方,後來有很多溫下劑幾乎都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減藥物得到的。一般情況下,在使用此方時,附子的用量應當大於大黃,而之所以這樣,其實就是為了遏制大黃的寒涼藥性,同時達到溫裡散寒,瀉結行滯的目的。
【本圖文由“軒轅島”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