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身體的小訊號,當身體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時,不要忽視,定期體檢,及時就醫,成為自己健康的守護者。
來源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
61歲上海鄭阿姨的故事始於一些微妙的身體變化。起初,這些變化似乎微不足道——腹部輕微地膨脹,偶爾的黑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症狀逐漸加劇。作為一名有多年痔瘡史的患者,鄭阿姨最初並未將這些症狀視為嚴重問題。
然而,腹部的持續增大引發了她的第一波憂慮。她開始在夜晚輾轉反側,心中充滿了疑問:這些症狀究竟預示著什麼?鄭阿姨的家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些變化,家人的心情也從最初的不以為然轉變為深深的憂慮,從決定去醫院尋求專業意見的那一刻,鄭阿姨和家人的情緒變得複雜而矛盾。
穿越醫學迷霧、
逐漸揭開真相的面紗
鄭阿姨最初前往上海一家三甲醫院尋求幫助,檢查結果顯示她患有重度貧血。在隨後的日子裡,她輾轉於多家醫院,面對一連串專業術語:“脾大、脾亢、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下段胃底靜脈曲張、肝臟佔位、上消化道出血”……這些複雜的詞彙讓鄭阿姨和家人感到極度恐慌。
鄭阿姨得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診療團隊經驗豐富,決定前來就診。透過完善檢查,宋振順主任告訴阿姨及家人“腹部逐漸增大的原因是“巨脾”,是可以從體表觸控到的巨大的脾臟,是正常脾臟的數倍之大!脾大、脾亢門脈高壓的患者,極易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只有透過手術治療。”
個體化治療方案:
針對性的解決之道
在宋振順、歐陽柳主任醫師的帶領下,團隊為鄭阿姨制定了一套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由於她的體型消瘦、具有營養風險(BMI指數僅為16.4,正常18.9-23.9),特請營養科專家為她定製了營養方案,以保證她在術前有足夠的營養儲備。
針對患者“肝臟不明佔位”,我們召集了專家和放射科主任共同討論病情及影像學讀片會,考慮為肝臟良性結節並在最終的手術病理結果中得到證實。宋振順、歐陽柳主任醫師為鄭阿姨成功實施了全脾切除術+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肝結節活檢術。手術後,鄭阿姨很快恢復了正常飲食。
術後的意外與應對
彰顯醫療團隊的智慧
在即將出院之際,鄭阿姨出現了不明原因的發熱,體溫最高達到39℃。儘管沒有腹痛或食慾不振等不適感,這種狀況還是讓醫生高度重視。我們組織了多次科內討論,邀請感染科和呼吸科等科室會診,並組織院內多學科專家討論(MDT)並不斷調整治療方案。診斷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發熱,口服小劑量激素藥物後,鄭阿姨很快恢復健康,帶著喜悅回家了。
我們是肝膽胰外科
一個有溫度的醫學科普
脾臟:身體的“老默工”,在身體裡默默工作,幫助我們清理血液中的老舊細胞,也是一個重要的免疫中心。當它變大(脾大)時,是在告訴我們:“嘿,這裡出問題了!”比如感染性疾病、血液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
脾亢:有時候脾臟可能會變得過於勤奮(脾亢),開始過度清理血細胞,這就像是一個過分勞累的工人,容易導致貧血、易感染和出血傾向。
門脈高壓、肝臟的交通堵塞:想象一下,肝臟是一個繁忙的交通樞紐,而門脈高壓就像是這個樞紐出現了交通堵塞。這會導致交通(血液)繞道而行,像是小路上形成的“交通擁堵”,可引起腹水、食管胃底血管靜脈曲張,容易導致破裂出血。
醫生建議,關注身體的小訊號,當身體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時,不要忽視,定期體檢,及時就醫,成為自己健康的守護者。尋找專業團隊診治,並在診療過程中保持樂觀的心態。
來源: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