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近年來,以其獨特的黑色羽毛和神秘優雅的姿態深受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全國各地的公園、動物園和私人養殖場都陸續開始引入黑天鵝,使得這一物種的影響和知名度逐漸擴大。人們為黑天鵝的魅力傾倒,卻往往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作為外來物種,黑天鵝對國內的本土生態系統是否會構成潛在的挑戰?黑天鵝未來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入侵物種嗎?
△ 來源:eBird
01
黑天鵝不是“中國鳥”
黑天鵝(Cygnus atratus)是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鳥類,其自然分佈僅限於澳大利亞地區,沒有遷徙的習性。因此,黑天鵝並非我國的本土天鵝,而是人為引入的外來物種,更不是國家保護動物。然而在國內有關黑天鵝的新聞中,卻常常出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遷徙途中”等不嚴謹的描述。
△ 黑天鵝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分佈,橙色代表本土物種,紫色代表外來引入(來源:IUCN)
△ 2018年央視網報道天津救助一隻黑天鵝,提及“遷徙途中”
△ 2023年上觀新聞的報道,將黑天鵝錯誤描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天鵝喜愛的棲息地型別廣泛,包括湖泊、溼地、河流、海洋等多種生境。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常常以水體中的沉水植物為食。黑天鵝在我國具有廣泛的適宜棲息地、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作為大型鳥類,它們還競爭力強、缺乏天敵。因此,外來引入的黑天鵝是具有在野外形成自然種群並快速擴張,甚至造成生態危害的潛力的。
02
不再罕見的外來物種
儘管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中常常使用“黑天鵝”來描述極其罕見、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的事件,但黑天鵝如今在我國卻已不是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了。基於媒體報道,我所在的研究團隊收集和統計了動物園和養殖場之外的非圈養黑天鵝在我國大陸的數量及分佈情況。
△ 自由生活的黑天鵝在中國大陸的數量和分佈熱圖(來源:參考資料 1)
目前,非圈養的黑天鵝在我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外的各省均已有分佈,主要分佈在東部、中部和南部,保守估計總數至少有近七千只,共有四百多處公園及風景區成了黑天鵝的新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十個本應用於保護我們的本土物種的保護區中也出現了黑天鵝的身影。
在所有有記錄的地點裡,大部分都允許黑天鵝的後代在原處繼續生活,而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限制它們的擴散。近年來,關於黑天鵝引入和擴散的媒體報道越來越多,尤其是2017年後,報道數量的增長近乎達到指數趨勢。我們推斷,黑天鵝在國內的種群數量很可能正在飛速增長。
△ 不同年份黑天鵝引進和擴散的報道數量,虛線表示指數迴歸(來源:參考資料 1)
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公眾對黑天鵝普遍抱有十分正面的態度。在媒體報道中,對黑天鵝的正面情緒傾向的報道超過了95%,遠高於媒體對一般外來物種報道的正面情緒傾向。儘管有部分文章能對黑天鵝的“外來者”身份作出正確區分,但主要也是表達出對其珍稀性的欣賞和歡迎的態度,沒有提及外來物種的生態風險。
事實上,很多外來物種起初因外表美麗、觀賞性高等因素而引入,成為被大家追捧的異域明星,最後卻變成“麻煩製造者”,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
△ 2024年北京日報報道黑天鵝一家成為涼水河上的移動“打卡點”
03
潛在的生態風險
外來物種指的是被引入到非原生分佈區域的物種,而當這些物種在新環境中繁殖成功,並對環境、經濟或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時,它們便成為了入侵物種。
紅耳彩龜(又名巴西龜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種小巧可愛的烏龜最初被作為寵物引入中國,我們的文化中對龜類吉祥、長壽意象的偏愛使其成為了人們的放生物件,這在無意中加速了它的種群在野外的壯大。該物種適應性強,繁殖力高,不僅與我們的本土物種競爭、擠佔其生存空間,還攜帶有多種病原體。
△ 紅耳彩龜(來源:veer相簿)
植物中的一個例子是互花米草,這種植物最初作為經濟作物被引入,用於固沙防風和改善土壤,但它強大的繁殖能力和適應性使其迅速在我國的沿海地區廣泛擴散,極大地威脅了我國本土的生態系統,破壞了棲息環境,後續為治理互花米草所花費的財力物力不計其數。
△ 互花米草(來源:wikipedia)
當然,外來物種並非全都是入侵物種。使得外來物種成為入侵物種的關鍵因素通常包括其高繁殖力、廣環境適應性以及缺乏天敵等,而引入國內的黑天鵝正具備這些特點。目前黑天鵝對本土生態系統的直接影響尚未顯著,但其迅速增加的數量和廣泛的分佈預示著潛在的環境威脅。在已有的新聞報道中,黑天鵝對人類生活的一些不良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 2021年杭州網報道小區的黑天鵝對居民生活造成困擾
而在其他引入了黑天鵝的國家中,它們的存在也並不總是那麼令人愉快。在德國和荷蘭,黑天鵝可以與當地的疣鼻天鵝雜交,導致基因汙染;在法國,黑天鵝對其他天鵝屬的本土物種及人類具有攻擊性;在比利時、日本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黑天鵝已經被正式認定為具有入侵風險的物種。此外,黑天鵝還具有攜帶病毒的風險,我國就曾發生過黑天鵝禽流感病毒感染事件。
△ 黑天鵝與疣鼻天鵝的雜交種(來源:iNaturalist)
△ 2021年,圓明園3只黑天鵝感染禽流感後死亡(來源:人民日報)
04
欣賞的同時,也應多一份警惕
誠然,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黑天鵝在我國大陸造成明顯的負面生態影響,這可能部分因為其當前的種群數量尚未達到一個影響生物多樣性的臨界點。然而,如果未來黑天鵝在國內持續不受控制地擴散,它們成為像紅耳龜那樣的入侵物種可能會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情況。
目前,我國公眾和媒體對黑天鵝的認知還不夠全面。一部分媒體報道將黑天鵝與我國本土的天鵝混淆,從而認為黑天鵝是我國的保護動物;另一部分媒體則將黑天鵝視為生態環境改善的標誌。
△ 來源:veer相簿
黑天鵝在世界範圍內分佈廣泛、種群數量龐大,絕非瀕危物種,更不是我國的保護動物。黑天鵝在某一地區的出現也並不能證明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可能只是其種群擴張過程蔓延的結果。何況,一個地區因為生態環境變好而吸引了外來物種,這並不總是好事——就好像一戶人家富裕起來後,可能吸引的不僅是朋友和訪客,也可能招來賊人一樣。
對美麗的自然生物抱有好感,這本身沒有錯誤,但我們同樣需要了解它們身上可能存在的風險,在欣賞的同時多一份警惕。我國對已引入境內但還未表現出入侵性的外來物種的管理仍有空缺,我們可能需要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一美麗的生物,畢竟比起補救,預防是更加有效和重要的。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科學大院立場。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作者:劉悅軒 |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
參考資料:
[1] Liu, Y., Sun, R., Li, B., Ma, Z. 2024. Det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nd public attitudes to charismatic alien species based on media coverage. Avian Research, 15: 100201.
[2] Allin, C.C., Husband, T. P., 2003. Mute swan (Cygnus olor) impact on submerged aquatic vegetation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Rhode Island coastal pond. Northeastern Naturalist, 10(3): 305-318.
[3] Anselin A, Branquart E, et al. Harmonia database: Black swan Cygnus atratus. Harmonia version 1.2, Belgian Forum on Invasive Species, accessed on 9 May 2023 from: https://ias.biodiversity.be/species/show/52
[4] Banks, A. N., Wright, L., Maclean, I. M. D., et al., 2008.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introduced non-native waterbird species in the area of the African-Eurasian Waterbird Agreement: 2007 update. Norfolk, United Kingdom: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
[5] Center for Invasive Species and Ecosystem Health. Cygnus atratus (Latham, 1790). Florida Invasive Species Partnership, accessed on 9 May 2023 from: https://www.invasive.org/species/list.cfm?id=77
[6] Dubois, P. J., 2007. Les espèces d’oiseaux allochtones en France. Paris: LPO.
[7] Dyer, E., Redding, D., Blackburn, T., 2017. The global avian invasions atlas, a database of
alien bird distributions worldwide. Sci. Data 4, 170041.
[8]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Cygnus atratus. Invasive Species of Japan, accessed on 9 May 2023 from: https://www.nies.go.jp/biodiversity/invasive/DB/detail/20480e.
[9] Pizzey, G., 1984.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Australia. Sydney: Collins.
[10] Ramsay, N.F., Ng, P.K.A., O’Riordan, R.M., Chou, L.M., 2007. The red-eared slider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in Asia: a review. In: Gherardi, F. (Ed.), Biological Invaders in Inland Waters: Profiles, Distribution, and Threats. Springer, Dordrecht, Netherland, pp. 161–174.
[11] Wang, Q., An, S., Ma, Z., Zhao, B., Chen, J. and Li, B., 2006. Invasive Spartina alterniflora: Biology, Ecology and Management.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4, 55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