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4年9月28日】
今天,我們來講第三階段研究的第3篇文章。
這篇文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記載了中藥臨床藥師開展藥學監護和藥學干預的一個案例。文章的題目叫做,運用《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圖”理論開展中藥治療痺證的藥學監護及干預1例。
文章首頁
(一)
如果大家有印象,我們在第二階段研究就有1個案例報道。第三階段呢,我們也有案例報道。以後的每個階段研究,我們都要有案例報道。
為什麼要做案例報道?
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湯液經法圖”是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我們常說,雖然目前對於“湯液經法圖”的認識是初步的、膚淺的,但是,開著這樣一個初級構造的車,我們依然能夠上路,能夠實現這輛車的價值。
當然,我們還需要透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升級和裝修這輛車。
好,接下來,我們給大家簡單講講這個案例。
不同患者來到中醫院,對於中醫藥治療的主觀需求是不一樣的。有些患者願意跟隨醫生的用藥習慣;而有些患者,則明確提出想服用中藥治療。這個案例,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患者。
患者主訴,腰痛,下肢麻木,反覆發作,近期加重。現代醫學診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患者入院之前已經接受過營養神經治療和中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所以,本次入院後,患者就希望能夠採用中藥快速緩解症狀。
所以,醫生在首次處方時,就請藥師採用“湯液經法圖”進行分析和會診。
當然,作為藥師,我們的臨床經驗是遠不如臨床醫生的,所以,我們在考慮組方時,就要多參考該病的臨床常用藥和臨床協定方,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
這樣的話,等於我們是在醫生的既往臨床經驗基礎上進行的組方最佳化,就比從零開始要好。
明確了這個思路,我們就開始考慮患者的病因病機和治則治法。
患者腰痛為主,反覆發作,近期加重,現代醫學的病因是骨質疏鬆和腰椎間盤突出。考慮到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所以,這個病位就是腎水。而且,反覆發作近期加重的腰痛,應該是以腎虛為主。
除了腰痛之外,患者還有下肢麻木的症狀,而且受涼後加重,同時也有怕冷和頭暈的表現。考慮到肝主昇陽,肝主筋脈,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那麼,這些症狀可能就是肝虛為主。
加到一起,就是肝腎兩虛,肝腎不足。這就是病因病機。
有了病因病機,就有了治則治法,肝腎不足的治則治法就是補肝腎,用辛味藥補肝,用苦味藥補腎,辛苦聯用。
湯液經法圖
大家注意,“湯液經法圖”的補肝腎,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補肝腎,還不一樣。前者的補肝腎,是補肝同時補腎,是橫跨兩個臟腑的治療。而我們現在很多時候說的補肝腎中藥,其實從功效上看,就是補腎為主,基本沒有補肝的作用。
例如,《中國藥典》記載的枸杞子的功效是“滋補肝腎”,但實際上,枸杞子補腎沒問題,但從性效看,補肝的作用很弱。
又如,《中國藥典》記載山茱萸的功效是“補益肝腎”,但實際上,山茱萸是一個酸味為主的中藥,不僅不補肝,而且瀉肝。
那麼,誰符合“湯液經法圖”對補肝腎的認識呢?對了,是附子,是巴戟天。但是附子和巴戟天在《中國藥典》記載的功效,都不是“補肝腎”。
從“湯液經法圖”角度看,中醫藥理論內容中的錯位和錯配,一直是阻礙標準化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經驗總結和歷史記載來對待它們,沿用放置了之,而是應該認真思考,認真研究。
中華民族是最講理的,是最講名正言順的,這個美德不能丟。
有規矩,有標準(圖源Pixabay-josemdelaa)
(二)
好,有了治則治法,我們就可以在臨床常用協定方基礎上進行最佳化。
關於這種骨痛類疾病,我們臨床有一個協定方,以骨碎補、杜仲、熟地、山茱萸、菟絲子、龜板、牛膝、枸杞子為主。我們重新梳理了這個方子的藥味配伍結構,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增加了辛味藥,同時增加了補瀉兼施的治療能力。
最後形成的方子,以辛味藥和苦味藥為主,酸味藥、甘味藥和鹹味藥為輔,藥味配伍結構為“六辛五苦二甘二酸二鹹” ,即:骨碎補15g、桂枝10g、防風10g、秦艽20g、川芎10g、黃芪10g、酒萸肉20g、白芍20g、生地黃30g、醋龜板10g、牛膝15g、枸杞子10g、杜仲15g、天麻10g、葛根30g、煅牡蠣40g、蜈蚣2條。
當然,從功效上看,這個方子也是覆蓋了補腎壯骨、活血止痛、養陰柔筋等多個功效,靶位錨定的就是肝木和腎水。所以,患者服用9天以後,腰痛、右下肢酸脹痛麻木、右上肢麻木、腳底發涼、頸部僵硬、頭暈、怕冷等症狀均有明顯好轉。
第一次處方的湯液經法圖示
當然,好轉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患者自訴出現了口乾、大便乾的副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用藥過於側重於辛苦左升這條路,同時節氣過了驚蟄,天氣回暖所致。所以,第二次調方時,我們增加了瀉肝瀉腎的酸甘藥味,以平衡補肝補腎的辛苦藥味。
這樣調整之後,患者又服用了6天,第15天隨訪,口乾和大便幹也明顯緩解了。
這就說明,根據“湯液經法圖”理論,我們既可以錨定主要病證,選藥開方,也可以根據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加減調方。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三)
除了草藥之外,這個患者服用的中成藥,也可以用“湯液經法圖”思路進行藥證相符的匹配性分析。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服用了3箇中成藥,丹鹿通督片,扎衝十三味丸和金天格膠囊。其中,丹鹿通督片的定位就是肝腎,主導藥味就是辛苦,黃芪和鹿角膠是有辛味的,杜仲和丹參是有苦味的,整體對證。扎衝十三味丸的定位是在肝心,一方面祛風通竅活血,另一方面是鎮靜安神,部分對證。
而金天格膠囊,可能就不好分析了。
金天格的成分是人工虎骨粉,我們先來看看虎骨。
虎骨是一個溫熱性的中藥,功效是祛風定痛,強筋健骨,鎮驚。從這個角度看,定位可能是以肝腎或肝心為主,藥味以辛苦或辛鹹為主。
從“湯液經法圖”角度看,虎骨的這個功效,與藥材為骨的來源有關(腎主骨),同時也與虎的陰陽五行屬性有關。 具體來看,十二生肖裡面,虎與寅相配,而十二地支裡面,寅配屬的是木,而且是陽木。所以,無論從現代醫學角度,虎骨的成分與藥理是怎樣的(可能還沒有完全闡明),但是從發生學角度,剛才這個寅虎肝木的配屬關係,可能才是虎骨具有辛溫祛風止痛、強筋健骨之性效的底層邏輯。
在沒有實驗也不需要實驗的古代中國,這就是虎骨功效最初的理論依據,為後續的實踐檢驗奠定基礎。
虎-寅-木-肝-辛的配屬關係(圖源網路)
好,既然虎骨的辛溫祛風強筋之性與寅虎有關,那麼,如果我們用牛骨或者豬骨替代虎骨來使用,或者直接用軟骨素、透明質酸等化學成分來模擬,這其中的功效還能不能保持,能保持多少,其實都應該好好研究。
這種研究,不是幾個動物實驗指標能體現的,而是應該在排除所有其他因素的干擾後,進行單因素的臨床療效比對。
所以,越來越多的現代中藥,其實對中藥藥性理論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如果我們不能儘快恢復藥性理論對臨床的指導作用,如果我們不能對這些現代中藥進行準確的藥性界定,那麼,未來可能就會進一步滑向唯成分論和唯指標論,這對於中醫藥傳承發展是不利的。
不是說成分和指標不好,只是它們不適合中醫藥。
好似,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實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但願,不為浮華遮望眼,願為春泥化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