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醫患攜手展現生命的堅韌,傳遞愛的溫暖,迎來重生的希望。
12月初,內蒙古進入了寒冷的冬季,遼闊的無垠草原伴著凜冽的寒風,顯得磅礴而悲愴。62歲的王叔站在自己院子裡,操持著簡單的農活,他的動作雖然有些遲緩,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堅韌和從容。一年前,小細胞的陰影籠罩著他的生活,讓他一度陷入絕望。然而,如今的王叔已不再是當初那個被病魔嚇倒的老人,在經歷了掙扎與抗爭後,他“戰勝”了病魔,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遇見肺癌:一場生命的考驗
王叔的主治醫生,是北京大學醫院放療科的石安輝教授。多年來石安輝教授一直致力於胸部腫瘤臨床科研工作,在肺癌、食管癌同步放化綜合治療及早期肺癌、肺轉移癌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其與胸部腫瘤中心趙軍教授首創的高劑量超分割模式放療,能夠讓一半的侷限性小細胞肺癌患者獲得治癒,研究結果發在了醫學頂刊《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 [1] ,改變了國內小細胞肺癌治療的臨床實踐。
石安輝教授因其醫術精湛和醫德高尚,在全國各地患者中享有盛譽。王叔便是聽聞其名,專程前來求醫。去年某日,王叔突遭胸悶、氣短、咳嗽等不適,經女兒極力勸說,他首次踏足北京,掛了石安輝教授的門診。經診斷,王叔罹患侷限期小細胞肺癌。看到結果的那一刻,王叔的心情陷入了低谷,他感到害怕和不樂觀。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患上了這種可怕的疾病,彷彿整個世界都在瞬間崩塌。
放化療是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治療的基石,但王叔的放化療道路並不平坦。僅僅在第一次化療後,他便感受到了化療可怕的“副作用”,他感到迷糊,走路都變得困難。化療帶來的骨髓抑制,讓王叔痛苦不堪。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天被疾病和治療折磨,王叔的心情愈發沉重。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戰勝病魔,是否能夠再次回到那個充滿歡笑的家庭。
面對這一切,王叔的女兒也感到極度恐懼和焦慮。“每一天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擔憂,吃不好睡不好,腦海裡不斷迴盪著疾病的陰影。”她看著父親一天天消瘦,心中充滿了無助和痛苦。
事實上,在臨床工作中,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也會影響腫瘤醫生的治療。石安輝教授表示,“我們經常遇到因骨髓抑制而產生抗拒情緒的患者。他們可能會因此質疑治療方案,擔心自己的身體無法承受進一步的治療。因此,對於小細胞肺癌患者,我們不僅要關注治療效果,還要重視骨髓抑制帶來的心理、經濟和生活質量影響,以幫助患者平穩、及時地完成治療。”
石安輝教授補充道,高達80%以上的化療藥物導致骨髓抑制[2],骨髓抑制可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等症狀,其中尤以中性粒細胞減少最為常見[2]。嚴重影響患者按時足量完成治療,重度骨髓抑制還會導致嚴重的感染甚至死亡。所以說,預防骨髓抑制成為小細胞肺癌患者改善生存的重要課題之一。
生命之歌:奏響希望的交響
病痛的折磨讓王叔身心俱疲,化療帶來的骨髓抑制的痛苦更是讓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然而,他的家人並沒有被困境擊垮,他們與石安輝教授溝通後,選擇勇敢地面對,積極尋找解決之道。
“當時患者已經出現了IV級骨髓抑制,該如何是好?我內心實在不願降低患者的化療強度,然而患者在第一週期就出現了IV級的骨髓毒性。面對這種情況,我還能繼續嗎?我決定與患者進行深入溝通,聊一聊療效與毒性的問題,權衡利弊,在第二週期的化療治療中,引入一種骨髓保護劑曲拉西利。最終,患者堅定地對我說,石醫生,我願意接受您提出的治療方案。”石安輝教授回憶道。
更新了治療方案後,王叔之前的不良反應得到了緩解,症狀逐漸消失,“身體狀況越來越好,我能夠正常吃飯、喝水了,出門走個三、四里路都沒問題,之前的胸悶和咳嗽的症狀也已消失。”王叔表示,身體逐漸恢復後,他重新承擔起了一些家務活,這是他之前無法做到的。而隨著治療的深入,王叔的心態也變得更加積極,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他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期待著治療結束後能夠回到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中去。
“感謝醫生的治療,也感謝企業的贈藥,我們很感激。” 王叔的女兒感慨到:“從父親治療至今,我深感治療的及時性與高效性至關重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父親的病情得到了改善。面對疾病,選擇正確的醫院和醫生是關鍵。只有當治療方案明確且醫生經驗豐富時,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透過精準用藥和科學方案實現治癒。在放化療過程中,為了減輕副作用,我們採用了曲拉西利。對於那些不瞭解化療副作用的患者,我想以我的經驗告訴大家,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幫助,選擇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案,是戰勝疾病的關鍵。”
“非常幸運的是,王叔經過同步放化療後達到了完全緩解(CR),並在三個月內順利完成了預防性全腦照射(PCI)。”石安輝教授強調,建議患者在第一個化療週期就引入骨髓保護劑,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治療效果。
希望之翼,曙光終將破曉
石安輝教授感慨道,對於患者家屬來說,他們對新藥的態度也影響了這場治療。新藥曲拉西利沒有讓他們失望,患者的血象指標穩定,頭暈和發燒的症狀減輕,這讓家屬對治療的信心大增。他們從最初的絕望轉變為充滿希望,見證了腫瘤的縮小,感受到了醫療的力量。家屬深刻體會到,找到正確的醫院和醫生,及時的治療方案,以及減輕副作用的藥物,對於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作為一名放療科醫生,我的主要工作是針對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曲拉西利的應用優勢顯而易見,它能全面保護患者的白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即實現三系保護。有了三系保護,放療可以順利進行,不會因血液指標異常而中斷。曲拉西利是一款高效、選擇性、可逆的CDK4/6抑制劑,可以誘導造血幹/祖細胞(HSPCs)及淋巴細胞暫時停滯在G1期,降低化療藥物對骨髓細胞的損傷,起到多譜系的保護作用[3]。曲拉西利就像一張網,將正常細胞攔截在化療藥物之前而將癌細胞漏過,保證化療療效的同時起到骨髓保護作用。”
“一系列國內外臨床研究能夠證實曲拉西利的療效。在基於中國患者的TRACES 研究中,曲拉西利在接受卡鉑聯合依託泊苷或拓撲替康治療的中國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在化療前給予曲拉西利可顯著降低第 1 週期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SN)的持續時間(0 vs 2 天,P=0.0003),降低III/IV級貧血(14.6% vs 31.0%)和 IV級血小板減少(9.8% vs 14.3%)的發生率[4]。讓患者的化療能按時進行,劑量無需減少。”
“如果患者的經濟條件允許,我建議從第一個週期開始就使用曲拉西利。”石安輝教授補充道,臨床上,對於化療帶來的骨髓抑制,“防重於治”。曲拉西利的優勢是用於化療前,能夠同時保護紅系、粒系、巨核系等多個造血譜系,當化療作用結束後,這些細胞又能恢復正常的造血功能。”
像王叔這樣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石安輝教授每個月要接診10-20例,在無數次抗擊小細胞肺癌的戰鬥中,石安輝教授都謹記——每位患者都只有一次生命,爭取治癒的機會尤為重要。
“非常感謝政府的政策,使得這種原本價格昂貴的藥物得以降價並納入醫保,從而惠及更多患者,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提高了藥物的可及性,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用得起這種藥物。”
後記:事實上,王叔的治療週期僅三個多月,但他在醫院的三個多月裡,醫生和護士的關懷和鼓勵給了他巨大的支援。他特別難忘的是,當病情好轉,不再咳嗽和喘息時,他的心情也隨之變得輕鬆愉快。如今,他常常站在自己院子裡,凝視著遠處那片遼闊的藍天與潔白的雲朵。那是一種久違的寧靜與美好,讓他不禁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與期待。
專家簡介
石安輝 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碩導
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專委會 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放療分會肺癌學組副組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青年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學組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
CSCO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肺癌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參考文獻:
[1]Jiayi Yu, Leilei Jiang,et,al.High-dose hyperfractionated 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radiotherapy versus standard-dose radiotherapy for limited-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China: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Lancet Respir Med. 2024 Oct;12(10):799-809.
[2]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中西醫結合專家委員會, 等. 抗腫瘤藥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J]. 臨床腫瘤學雜誌, 2021, 26(11):8.
[3] J M Weiss, T Csoszi,et,al.Myelopreservation with the CDK4/6 inhibitor trilaciclib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 receiving first-line chemotherapy: a phase Ib/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Ann Oncol. 2019 Oct 1;30(10):1613-1621.
[4]Cheng Y, Wu L, Huang D, et al. Myeloprotection with trilaciclib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 (TRACES)[J]. Lung Cancer, 2024, 188: 107455.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