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鑑別感染型別,需多方面考慮
撰文 | 張暄
臨床感染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為主,因此,如何快速鑑別這兩種感染是臨床面臨的重要問題。那在病原學檢測結果確定之前,還有哪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快速鑑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呢?讓我們一起往後看。
01
經典方法:血常規
血常規是臨床初步鑑別感染型別的常用指標,重點檢視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數值。臨床常認為“白細胞總數升高或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表明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降低或淋巴細胞增加表明病毒感染”,但並不一定如此。
1.白細胞升高合併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
(1)感染因素:
①中性粒細胞增多常伴隨白細胞總數增多,提示急性細菌性感染,特別是革蘭陽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鏈球菌等)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沙門菌感染、結核和布魯菌病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某些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如膿毒症)也會導致白細胞總數顯著減少,提示病情危重。
②少數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和流行性出血熱)。
(2)非感染因素:
①病理因素:血液與實體、血管炎、成人斯蒂爾病(AOSD)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②生理性因素:新生兒、月經期、妊娠、分娩及情緒變化等。
2.白細胞升高合併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長期持續升高,應與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等)進行鑑別。
3.白細胞升高合併嗜酸粒細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蟲、、變態反應、腫瘤及藥物等原因。
4.白細胞減少:病毒、非典型病原體(如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及某些原蟲(如瘧原蟲、黑熱病原蟲)感染可致白細胞減少。
5.白細胞正常或減少同時合併嗜酸粒細胞下降:常提示沙門菌感染。
6.淋巴細胞增多:
(1)感染性因素:主要為病毒感染,如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以及柯薩奇病毒、腺病毒、鉅細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見於百日咳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布魯菌、梅毒螺旋體、弓形蟲等。
(2)非感染因素:腫瘤、移植排斥反應等。
注意:血常規檢查雖特異性不強,卻是感染性疾病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檢查專案。在大多數細菌感染中,白細胞的改變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療效與預後,臨床實踐中需結合體徵及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02
三劍客:C反應蛋白、血清澱粉樣蛋白
A(SAA)、降鈣素原(PCT)
1.C反應蛋白(CRP):早期感染的輔助診斷指標
CRP是一種肝臟產生的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升高幅度與感染或炎症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根據《感染相關生物標誌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正常CRP≤10mg/L,細菌感染時,血清CRP可呈中等至較高程度升高,80%的患者CRP超過100mg/L,88%~94%的患者超過50mg/L;病毒感染時,CRP的水平多正常或輕度升高。當CRP水平為10~99mg/L時多提示局灶性或淺表性感染,≥100mg/L時多提示膿毒症或侵襲性感染。
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本)》(如表1):CRP≥100mg/L,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較高;CRP在10~50mg/L之間,需綜合其他檢測指標和體徵, 進一步判斷是否是輕微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抑或是其它疾病。
表1 CRP在感染中的診斷應用
注意:CRP根據臨床意義的不同分為hsCRP和常規CRP。常規CRP在區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中發揮一定作用,但要注意,CRP的特異性並不高,許多非感染性疾病如外傷、手術、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特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時也可顯著升高。hsCRP是診斷和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發展的有效指標,在冠心病、腦卒中、周圍血管栓塞等疾病的診斷和預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血清澱粉樣蛋白A(SAA):病毒感染早期的指標
SAA是主要由肝細胞分泌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正常機體內的SAA含量極低,但在受到外源性的細菌、病毒以及支原體、衣原體等刺激後,肝細胞可大量合成分泌SAA,當機體抗原清除後SAA將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
根據《血清澱粉樣蛋白A在感染性疾病中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如表2-3):正常,血液中SAA<10mg/L,提示感染風險不高;血液中SAA≥10mg/L時,提示感染事件風險增加。
SAA在病毒和細菌感染中均升高。細菌感染時,SAA比CRP升高更早、下降更快、幅度更大;而病毒感染中CRP一般不升高或略有升高。
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SAA聯合CRP檢測對細菌和病毒感染早期識別具有重要價值:當SAA與CRP同時升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如果SAA升高而CRP不升高,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
表2 感染性疾病SAA檢測結果的臨床提示
表3 感染急性期SAA與CRP聯合檢測結果的臨床提示
注意:SAA水平變化對於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危險評估、療效觀察及預後評價具有重要臨床價值。SAA除了在細菌感染中升高外,在病毒感染中亦顯著升高,根據其升高的程度或與其他指標聯合運用,有助於提示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
3.降鈣素原(PCT):膿毒症診斷及指導用藥的指標
PCT主要由甲狀腺 C細胞合成分泌。健康人的血清PCT濃度<0.05μg/L,細菌感染時,肝臟的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肺及腸道組織的淋巴細胞及內分泌細胞,在內毒素、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IL-6等作用下合成分泌大量的PCT,導致血清PCT水平顯著升高。PCT在細菌感染特別是膿毒血癥、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時常顯著增高,且其增高的程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病毒性疾病時PCT不增高或僅輕度增高,一般不會超過1-2ng/ml。PCT質量濃度的臨床意義和處置建議可參考表4。
表4 PCT升高的臨床意義和處理意見
注意:在鑑別感染型別時,一項實驗室指標的作用十分有限,僅能提供可能的感染傾向,不能準確判斷感染型別。臨床實踐中,我們應聯合多項實驗室指標,查缺補漏,協同判斷感染型別。
03
查痰觀色:膿性痰還是黏液痰
通常,我們將透明或泡沫狀痰視為黏痰;將黃色、綠色、棕色、鐵鏽色等痰視為膿痰。透過觀察痰的顏色性狀,有時可幫助我們辨別感染型別、鑑別相關疾病(如表5)。
表5 痰液的常見臨床意義
研究顯示,隨著痰液顏色的加深,形成綠色痰液的綠過氧化特酶(MAO)在痰液中含量越高,MAO的濃度與炎症細胞水平顯著相關(如組織蛋白酶、白介素8、白三烯B4等增高)。
另有研究顯示,細菌感染時患者主要表現為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症反應,膿性痰與細菌陽性率呈顯著相關性。
故而有觀點認為:可以將膿痰作為辨別細菌與非細菌性的簡單引數,膿性痰時,細菌感染可能性大;黏液痰時,病毒感染、其他型別的感染或者疾病可能性大。但這不絕對,痰液顏色對於辨別感染型別的參考價值十分有限,不能僅憑簡單的觀察痰色“武斷”地判斷感染型別。
04
臨床特點:臨床特徵及影像學表現
某些疾病具有典型的臨床特徵及影像學表現,可幫助我們鑑別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如社群獲得性肺炎。
細菌及病毒均可導致社群獲得性肺炎,臨床實踐中,我們除了可以參考炎症指標外,典型的臨床特徵及影像學表現也可幫助我們作出初步的判斷(如表6)。
表6 不同病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徵及影像學表現
總結
鑑別感染型別,需要各種方法“團結協作”,任何單一指標的判斷都僅僅是更為可能的一種傾向性,不能作為鑑別感染型別的“鐵證”。要想明確感染型別,需結合患者的各項實驗室檢查、臨床特徵、影像學表現等進行綜合判斷。
參考文獻
[1]感染相關生物標誌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2017)
[2]血清澱粉樣蛋白A在感染性疾病中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2019)
[3]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本)
[4]降鈣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級管理中的應用專家共識組(2021)
[5]降鈣素原(PCT)急診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2021)
[6]降鈣素原指導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專家共識(2020)
[7]任少華,胡華成. 根據痰液顏色判斷氣道中性粒細胞和炎症水平. 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1(2):封四頁.
[8]彭敏. COPD 急性加重期痰顏色與細菌學、臨床引數關係研究.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8,14(4):19-22.
[9]Stockley RA, Brien C, Pye A,et al. RelationshiP of sputum color to nature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J]. Chest, 2000;117:1638—1645.
[10]中國成人社群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
本文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責任編輯:熊貓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