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的家長都知道,照顧娃是一項體力活。
小的時候,天天餵奶、哄睡、換尿布無限循亂,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
再大一點兒,又要天天追在娃屁股後頭收拾:扔一地的玩具、水漫金山的衛生間、衣服揉成一團的衣櫃......
孩子是親生的,但家長也是真扛不住。有時候,帶娃是真的很想要偷個懶啊啊啊啊啊!
等等,有些「偷懶」它真的可以有,反而對娃更好,能讓娃更健康哦~
不每天給娃洗澡
天氣變涼以後,給娃洗澡的步驟就更復雜了:提前開啟取暖裝置,說服不願意洗頭的娃,好容易擦乾穿上衣服,再回頭收拾一地狼藉......
有時候真的很想偷偷懶,今天就不給娃洗澡了。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不天天洗澡,反而對娃的皮膚更好!
洗澡,帶走了表皮的汙垢,也帶走了能保護皮膚的皮脂。
孩子的皮膚本來就比成人嬌嫩得多,如果天天洗澡,又沒有及時塗潤膚乳,很容易造成幹癢、皴裂的問題[1],反而會傷害孩子的皮膚屏障。
孩子不是每天都必須洗澡,每週洗 2~3 次澡就行[2],可以按照家裡習慣,或者出汗多少來安排。不洗澡的時候,洗個屁屁,小腳丫和小臉蛋就可以了。
給娃洗澡
不會每次都用
香皂、沐浴露
洗澡、洗屁屁、洗頭的時候,懶得給娃每次都用香皂或者沐浴露?不是每次都給娃用沐浴露,就對了!
上面說到過,孩子的皮膚本來就容易幹,強力清潔產品會讓娃的皮脂變得更少,保溼能力變得更差[1]。所以,真不需要每次都抹沐浴露或香皂。
對孩子來說,如果活動量大、出汗多,就可以使用沐浴露,如果天氣乾燥出汗也不多,就可以不用。
總體上來說每週用 1~2 次就足夠了。無論是不是用了沐浴露,洗完後都要及時擦乾,塗上潤膚乳。
像是屁屁這種部位,更推薦用流動的水來清洗,最好不用清潔產品。除了拉粑粑比較多的小寶寶之外,每天洗一次屁屁就可以了。
不給娃掏耳朵
給娃穿衣服的時候,總能不經意看到娃的耳朵眼裡藏著一些小東西。想想還得拿工具,再費盡心力把活潑的娃給控制住,不禁內心說一聲:算了。
其實呀,勤快地給娃掏耳朵,反而有可能會傷到娃呢!
小孩子的耳道更短更窄,皮膚的免疫力也比較弱,掏耳朵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炎[3]。如果沒掌握好度,還有可能傷到孩子的耳膜。
即便不專門掏,耳屎也會隨著說話、咀嚼等日常動作自己掉出來。更何況,正常的耳屎還能阻隔微生物、小蟲子和水,保護寶寶的耳朵。
如果寶寶耳屎真的很多,出現明顯的不舒服,或者老是用手去抓耳朵,建議帶著寶寶去醫院,找專業的醫生求助,不要自己在家掏哦。
懶得給娃做飯
買成品輔食「湊合」
如果前一晚因為照顧娃沒睡好,第二天真的很沒力氣,給娃做輔食的時候,真想偷個懶啊......
其實,輔食可以不用頓頓做,偶爾吃點成品輔食,可能更衛生、更有營養保障哦!
像是嬰兒肉泥,是透過標準化的衛生加工和密封儲存來防腐的,也不新增防腐劑,比家裡製作的肉泥可能更衛生呢。或者是高鐵米粉,裡面額外添加了鐵元素,也比家裡做的米糊更補鐵。
不管是今天真的懶得做,還是想帶娃出趟門,偶爾用成品輔食「湊合」一下,真的挺不錯。
開啟包裝,只需要一秒鐘,節省出來的時間陪娃玩一會兒,對新手爸媽來說也太香了!
最後提醒一下,買成品輔食時,要注意選低鈉的產品,剛開始吃輔食,也要記得先選單一的食材來嘗試哦。
孩子不吃飯就餓著
絕不餵飯
在吃飯這件事上,10 個娃裡有 9 個都不積極,大口吃飯的好像只有別人家的娃,於是全家出動追著喂。追著喂娃太累了,大人也吃不好,還容易越喂越急......
不追著餵飯,不僅能節省大人的精力,還能讓娃對吃飯這事感受更好,養成更好的用餐習慣哦!
追著餵飯,孩子沒辦法控制自己吃什麼、吃多少,會消磨孩子吃飯的樂趣,也容易養成一邊吃飯一邊玩,不專心吃飯的壞習慣。
在孩子吃飯這事上,真不建議強求。
小一點的孩子自己吃,還能鍛鍊精細動作能力,大點的孩子不吃說明沒那麼餓,等下一頓再吃也行,沒必要追著喂。
適當放手,讓食物和幸福劃上等號,把吃飯變成一件更快樂的事兒吧。
孩子自己玩不找人
就不去陪 ta 玩
有娃的家庭,家裡事情總是做不完。有時候忙著洗衣服、拖地,看著一旁默默玩的娃,小小的背影還挺孤獨......打住,千萬別內疚!
娃一個人專心玩的時候,寶貴的專注力正在一點點累積,只要娃不嚎,各自安好就是完美的選擇。
美國心理與腦科學教授 Chen Yu 做過一個實驗[4],實驗發現,寶寶本來自己玩得好好的,但在父母指導、或者搖晃玩具後,寶寶的專注力會被迫中斷,再沒把心思放在玩具上。
當寶寶自己在玩玩具時,不打斷、不糾正,才能讓娃更專注。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想安慰每一個辛苦帶娃的家長:大家帶娃真的已經很辛苦了,放過自己吧,有時候偷點懶也挺好的!
歡迎各位家長,來評論區分享不費爸媽的帶娃偷懶妙招~
參考文獻
[1] 何黎,劉瑋主編. 皮膚美容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1,第27-28頁。
[2]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皮膚美容事業發展工作委員會.中國皮膚清潔指南[J].中華皮膚科雜誌,2016,49(8):537-540.
[3]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Collabora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From 1990 to 2015: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2015 Study[J]. JAMA Pediatr. 2017, 171(6): 573-592.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7.0250.
[4]Yu, C., & Smith, L. B. (2016). The social origins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one-year-old human infants
本文專家
孔令凱
稽核專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兒科學 碩士
卓正診所兒科主治醫生
王冰玉
稽核專家
中科院心理諮詢師
波士頓大學學前教育碩士
策劃製作
監製:大力
策劃:嘉樹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