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詢室裡面,來訪者經常抱怨被情緒困擾:
上臺演講發言,還沒上臺就已經感到緊張不安,甚至想逃跑; 沒什麼朋友,也提不起興致去做提升自己的事情,感覺每天都過得毫無意義,真的好空虛; 總是自我比較,考試不如人,學歷不如人,工作能力不如人……總覺得自己很笨很蠢。
久而久之,這種無意識的消極情緒會週而復始、惡性迴圈,就越陷越深,最後演變成一個“習慣性消極”的怪圈……
這樣的話,遇到問題,我們就會習慣性逃避,習慣性不自信,總覺得自己會導致了不好的事情發生,越做越錯,多做多錯。
想要打破這種惡性迴圈的怪圈,我們需要改變來訪者的“消極想法”,改變來訪者的行為,由此改善來訪者對情緒的認知看法。
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 克萊爾·威克斯醫生 指出:
“大多數焦慮症患者的痛苦往往不在於焦慮情緒本身,而是對於焦慮症的擔驚受怕。”
他發現,許多焦慮患者並不是很關心造成壓力的最初原因,而更在意當下的恐慌感——他們害怕這種焦慮情緒。
而正是這個認知,困住了他們自己。
所以想要打破,就需要正視並改變對負面情緒的看法。
簡單來說,你認為某種情緒的性質是怎麼樣的,它對你的影響就會是什麼樣的。
比如,在面對壓力或處於逆境時, 有的人會陷入悲觀情緒、感到絕望,甚至被不良情緒拖入“地獄”;而有的人則從壓力逆境中吸取教訓,快速崛起。
在《活著》中,主人公福貴,一開始沉浸在燈紅酒綠生活,最後卻只能與老牛相依為命。 在旁人看來,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 可福貴不這麼認為! 他認為,自己是幸福的。 因為他相信他有世界上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兒女、有也叫福貴的老牛相伴、和好朋友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些都是源於認知。
在心理學中,有這麼一種療法。
它是透過修正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高效心理治療方法。
那就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a、在前景上
CBT憑藉其目標導向清晰、週期短、應用較廣、結構性強等特點。
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已被納入醫保體系,中國部分地區也已經在推行;
b、在應用上
CBT對 抑鬱、焦慮症、PTSD、強迫症等 常見心理問題都有實用的應對方法和效果;
CBT更是被譽為“針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第一線方法、社交治療中的主要方法”;且可與其他流派、技能很好融合應用;
c、在問題上
CBT療法能夠 有效結構化處理 大多數諮詢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來訪者脫落、對案例難以下手、難以建立諮訪關係、整體諮詢框架不清晰的問題。
無論你是剛入門CBT對議題無從下手,是想繼續進修CBT實操,亦或是整合式運用CBT……
你都可以選擇這門科學且系統性、實操性強的
《10大CBT諮詢議題實操特訓班》
今晚開營
趕緊點選下方報名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異)
課程詳情
今晚開營,名額不多!
現在報名, 晚上就能上課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