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主任醫師級別,也並非毫無危機。
撰文 |銅豌豆
步入四十歲後,很多同齡人遭遇中年危機,職場上體力精力每況愈下,出來的小年輕們學歷高,價效比吊打中年人,萬一失業,子女還小,退休年齡尚早,再就業連HR那一關都過不了,這時候就被羨慕了,還是你們醫生好,越老越吃香!
真的是這樣嗎?
醫生前期付出多,大量基礎工作寫病歷,再加上不斷考試晉升,晉了副主任醫師以後,才會有一定的病源和話語權。本文試分四種情況來討論醫生的中年危機!
一、沒有硬體有能力。硬體就是職稱,內科醫生沒有一定的職稱,再有能力也很少排上門診。外科醫生沒有達到一定的職稱,基本不會具備相應的手術能力,除非遇到非常好的上級醫生,願意給你當一助,手把手教你。其實做手術就好像開車,坐在副駕駛看別人開一萬公里,都不如自己開一回,問題誰給你開第一回?
除了達到國家相應的條條框框,很多醫院有很多相應的條件,甚至全院不同科室的醫生共同競聘有限的名額,儘管國家一直在努力修改規則選拔最優秀的人才,但是依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經常看到有同行連續三四年,差零點幾分失之交臂,也有同學晉了副主任醫師,醫院一直不聘。
這種情況的中年危機就是:會比同級別的小醫生業務能力強,因為積極肯幹,年輕醫生一般比較尊重。值班時,上級醫生會放心很多。但四十多歲了還在做一線,手術始終不能名正言順寫自己名字主刀,相應待遇比同齡的高職稱醫生少很多,每年為考職稱焦慮,看各種招聘簡章,要求主治不超過35歲,副主任醫師不超過45歲,想著自己一步遲,步步遲,這種情況的不在少數。
二、有硬體沒能力。有些醫生擅長考試或者別的機緣巧合,順利晉升職稱,但由於多方面原因帶不了組,也很尷尬。特別是外科醫生,自身努力悟性是一方面,有沒有機會給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畢竟不是廚藝,可以回家練,燒煳了也沒關係,手術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這樣的醫生哪怕帶組也很尷尬,手術拿不下,需要經常叫主任上臺,下面的醫生看不起,雖然有時候嘴上不說,但是可以感受得到,甚至下屬明裡暗裡不配合。絕大部分經過幾年磨鍊可以對工作駕輕就熟,也有個別醫生,經常搞不定求助主任,主任也會有看法。知道拿不下喊人的還好,無非就損失一點面子,更可怕的是拿不下還蠻幹。
三、硬體軟體都不行。再卷的行業也有躺平的個體,有的醫生四十多歲還是個主治,對業務不鑽研不上心,寫寫病歷換換藥又不甘心,還和剛畢業的小年輕一樣拉拉鉤扶鏡子,四十歲的履歷,和三十歲時比,除了徒增十歲的年齡,毫無區別。
四、硬體軟體都有,就是職位有限。比如很多縣級醫院,只有四五個一線醫生,除了科主任可以做二線,無論什麼職稱多大年紀都要一直做一線,除非跳槽或者去門診,而且,門診也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
即使主任醫師級別,也並非毫無危機,我見過有的四五十歲晉升主任醫師後,並沒有躺平,不斷精進,活到老學到老,有非常好的口碑和影響力,甚至成為業內權威。這樣的醫生但凡身體能堅持,會一直幹下去,單位也非常樂意返聘。
還有一種醫生,晉了主任醫師後,基本就不再積極學習,打算靠吃老本平穩過渡到退休,五十歲躺平,到了五十五歲,發現自己知識技能老化,混不下去了,也是一種中年危機。
此外,中年危機也看科室,外科醫生感覺會更強烈一些,三四十歲才能獨立主刀做手術,五六十歲眼睛老花,或者體力跟不上,黃金年齡就那麼十幾二十年,危機感來得會更強烈一些。如果是門診科室,比如兒童保健、內分泌,職業壽命比拿手術刀的醫生會長很多,也更從容一些。
歸根結底,無論什麼職業,所謂中年危機,都是沒有踩好點在該進階的時候進階,職業競爭力跟不上年歲的增長,因而產生的矛盾和焦慮。醫生這個所謂越老越紅的行當,只不過職業壽命比很多職業長一點,但是一樣也有濃濃的中年危機!
來源:醫學界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