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低血壓在人群中的認知程度並不高。其實,低血壓也時常會有發生。近期,《中國迴圈雜誌》發表了《直立性低血壓共識》。《共識》稱,有些老年人發生暈厥和跌倒,實際上是一種低血壓的表現。這類低血壓,稱為直立性低血壓,也稱為體位性低血壓,是一種從臥位到直立位時,血壓明顯下降的情況。
01
乏力、行走困難可能是低血壓
大量研究發現,直立性低血壓與、心衰、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有關。那麼,如何判斷是否有直立性低血壓?其實很簡單,《共識》指出,一般在安靜平臥5分鐘測量臥位血壓後,主動或被動起立並保持站立,在3分鐘內多次測量血壓,當收縮壓降低≥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降低≥10毫米汞柱,或站立位收縮壓<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直立性低血壓。
通常晨起時血壓最低,推薦在此時進行測量。如果仰臥位測量血壓不可行,可以將坐位血壓作為替代方法,異常的判斷標準為坐位至站立位收縮壓下降≥15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7毫米汞柱。
有些人也可表現為乏力、行走困難、視物模糊、頸肩痛、思維不清以及胸悶等,通常這些症狀在坐下或躺下後可快速緩解。老年人更容易這種情況,一方面因生理功能的減退。另一方面,老年人進食能力下降導致脫水和營養不良,從而誘發直立性低血壓。老年人也常存在多種共病、多藥聯用,有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等)等。
鑑於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率高且危害大,《歐洲高血壓指南》和《美國直立性低血壓相關科學宣告》提出,高血壓患者應測量臥位和立位血壓的變化。而《共識》指出,早期識別和干預直立性低血壓對於改善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02
老年人低血壓患病率高
直立性低血壓在老年人群中常有發生。此前釋出的《直立性低血壓診斷與處理中國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出,直立性低血壓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國外研究提示中年人中患病率僅5%,在≥60歲人群中患病率約為10%,在≥65歲人群中患病率高達16%~30%。我國一項社群中老年人群調查提示,直立性低血壓患病率為10.6%。另一項研究顯示,老年臥位高血壓患者中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率高達37.32%。直立性低血壓也受一些疾病影響,有研究結果表明,高血壓、糖尿病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容易合併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或是身體虛弱的預兆。《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發表研究稱,對於老年人,站起來時血壓迅速下降提示身體虛弱和易跌倒。相比於血壓下降幅度,站立後血壓下降速度(用血壓下降率表示)與虛弱和易跌倒的關係更密切。研究者分析,收縮壓快速下降提示心臟輸出量的暫時減少和腦灌注不足。
此外,舒張壓下降幅度與虛弱指標的相關性強於收縮壓下降幅度,說明舒張壓在維持腦灌注最低水平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舒張壓下降幅度與體重減輕、疲勞、身體不活動、步行速度和握力的關係最密切。
直立性低血壓還增加老人患痴呆的風險。瑞典一項研究提示,直立性低血壓會增加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風險,加速從認知障礙進展至痴呆症。研究發現,總體直立性低血壓使痴呆症發生風險增加40%,認知障礙發生風險增加15%,認知障礙進展至痴呆症的風險增加54%。無症狀直立性低血壓與痴呆和認知障礙進展至痴呆的關係與總體直立性低血壓相似,而有症狀直立性低血壓僅與認知障礙進展至痴呆有關。
03
老年人改變體位要緩慢
如果沒有症狀,低血壓往往不是問題,但當出現頭暈,頭痛,頸僵等不適,甚至長期存在,就可能會促成休克、腦卒中、心肌梗死、腎臟衰竭等嚴重後果了。低血壓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營養不足、長時間臥床休息、懷孕、藥物治療、嚴重感染、過敏反應、血量下降、心臟問題等。
老年人因血管硬化明顯,適應低血壓的能力減弱,更易在低血壓的情況下摔傷及心腦血管病發作。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張利芸就建議,老人要格外警惕低血壓相關症狀,如眼花、心慌、黑蒙……出現症狀時及時測量血壓,並與既往自身血壓相比較。
那麼,老人如何預防低血壓的發生?生活中,老年人從坐臥位站起時應當緩慢,尤其在清晨,要防止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天氣炎熱時,應當減少活動,避免蒸桑拿,不要用過熱的水洗澡或泡腳,建議溫水淋浴。高血壓患者需要經常測量血壓,尤其是氣溫變化或用藥發生改變時,以免血壓偏低時沒有覺察,以至血壓過低。高血壓患者就診時,應向醫生說明近期自測血壓以及用藥情況,並根據自身特點與醫生一起制訂適合自己的降壓方案。
老年人一旦發生低血壓,除了到醫院就診以外,還可以採取一些自我處理:如出現心慌、頭暈、黑蒙時,可立即採取平臥位休息;如患者已發生暈厥,家屬應立即將患者抬放到空氣流通處,或將頭放低,鬆解衣領,適當保溫,患者一般很快可以甦醒。
如果一時不能糾正低血壓,患者除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外,還可選擇適當的高鈉飲食升高血壓,中藥中的人參及西洋參也有一定升高血壓的作用。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