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從2015年起將每年11月18日至24日確定為“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2020年5月,WHO將“抗生素”名稱改為“抗微生物藥物”,將每年11月的第三週定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今年又更名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WAAW)。
2024年11月18日-24日是今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WAAW)”,今年的主題是“教育倡導立即行動”。針對兒童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相關問題,小編採訪了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張建民。
Q1
今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WAAW)”主題是“教育倡導立即行動”,您是怎麼理解看待這個主題的?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是目前全球面臨的最緊迫健康挑戰之一。在今年舉行的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上,透過一份政治宣言,承諾全球攜手製定行動計劃和目標,以應對抗生素等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威脅。
今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WAAW)”主題是一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緊迫的行動指南,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教育,這是提高公眾、醫療從業人員以及決策者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認識的基石。透過教育,可以增強人們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認識、預防以及控制措施。第二層面是倡導,這意味著要動員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醫療機構、學術界、媒體和公眾,使我們大家共同參與到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鬥爭中來,確保問題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應對。第三個層面是立即行動,這一層面強調了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緊迫性,需要我們採取協調一致的措施,以減少耐藥性感染的出現和傳播。
Q2
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現狀是什麼?兒童青少年是否會出現藥物耐藥性的情況?為什麼會出現?
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微生物耐藥治理工作,在國家層面建立了涉及人類衛生、動物衛生、生態環境、科技等多部門的協作機制,是全球最早釋出和實施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醫院內抗菌藥物規範化管理及合理應用的推行,以及耐藥菌感染預防控制意識的加強,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耐藥細菌的流行播散。目前我國耐藥細菌分離率大部分呈下降趨勢,但整體還是維持在相對較高水平。
耐藥性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兒童和青少年也確實會出現藥物耐藥性的情況,這與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不完整的治療、兒童身體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治療藥物選擇不當以及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產生耐藥性。
Q3
我院在抗微生物藥物管理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醫療機構在抗微生物耐藥管理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責任重大。抗微生物藥物主要包括四大類別,包括抗細菌藥、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其中,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減少或延緩細菌耐藥發生的關鍵。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衛生部頒佈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根據抗菌藥物的安全性、療效、細菌耐藥性、價格等因素,首次要求全國醫療機構將抗菌藥物按照非限制使用級、限制使用級和特殊使用級的分級方式進行管理。我院一直都是按照此制度執行,不但建立了我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並根據上級的最新檔案對我院抗菌藥品及時進行分級調整與監測管理,明確了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許可權,進一步規範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以減少抗菌藥物的過度使用。
藥學部和醫務處負責我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監督管理工作。臨床藥師負責對我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提供技術支援,透過處方點評、處方稽核等手段參與並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每月對臨床科室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包括使用率、使用強度等關鍵指標,在內部醫療質量專刊上定期公佈,促進各臨床科室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透過這些措施,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在抗菌藥物管理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
Q4
科室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有哪些重點工作和目標?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三部門聯合釋出了《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施策”的原則,為新時期遏制微生物耐藥工作指明瞭方向。
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藥學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藥學部1983年成立,是集藥品採購、供應、管理、調劑配發、藥品質量管理、臨床藥學服務、用藥諮詢為一體的綜合性部門。其中,臨床藥師出診藥學門診,深入病區參加查房,參與全院科室的抗感染會診,監測藥品不良反應,開展處方(醫囑)點評,開展用藥諮詢服務,對患兒及家長進行用藥宣教,輔導特殊裝置用藥,為合理、安全、有效用藥保駕護航。未來藥學部重點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劃建設。
(1)提高藥師專業素養,加快人才儲備
透過講座、培訓等形式傳授最新抗微生物藥物知識和技術,加強藥師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抗微生物藥物病例分析、藥師技能大賽,以及實戰演練和醫療技術創新等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基礎,以便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提供科學的用藥指導和諮詢,確保安全用藥。隨著臨床藥師在藥物治療團隊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藥師人才儲備工作也將大力鋪開。
(2)強化協同合作,關注耐藥管理。
為了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提升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醫療機構需要強化感染科、藥學部、醫院感染管理、臨床微生物學以及各臨床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提高診療和藥學服務的質量,與不同學科緊密協作,共同促進抗微生物耐藥管理。醫院將建立統一的藥學資訊管理平臺,加強用藥監測與監護,特別關注特殊級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確保藥物不良反應和耐藥性問題得到及時處理和上報。同時,與醫院感染科、檢驗科、護理部等多部門攜手,共同制訂並實施感染性疾病診療規範和臨床路徑,依託已建立的細菌耐藥預警機制,提升我院感染性疾病的診療能力和抗微生物藥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3)深入開展藥學研究,助力規範化管理。
藥師應參與或開展抗微生物藥物相關的藥學研究,透過對抗微生物藥物的藥動學研究、耐藥機制研究、血藥濃度監測等,評估藥物的療效、安全性,以及細菌對抗菌藥物的適應機制、耐藥基因的傳播方式等,以提高抗微生物藥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藥性控制,實現精準給藥,協助臨床醫師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從而減緩耐藥性的產生和傳播。
Q5
您介紹一下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相關知識,以及常見誤區有哪些?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它指的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微生物對原本有效的藥物不再敏感,導致感染難以治療。耐藥性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和過度使用、環境衛生不足、感染控制不力等。耐藥性不僅增加了治療的難度,還威脅到公共衛生安全,可能導致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嚴重疾病和死亡風險增加。
在日常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時,存在一些常見誤區:
一是抗生素可以治療感冒和流感。
這是一個普遍的誤區。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對病毒性感染如普通感冒和流感無效。因此,對於病毒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
二是抗生素就是消炎藥。
抗生素和消炎藥是兩種不同的藥物。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而消炎藥(如布洛芬或激素類藥物)用於減輕炎症。錯誤地將抗生素視為消炎藥會導致抗生素的濫用。
三是廣譜抗生素優於窄譜抗生素。
廣譜抗生素可以針對多種細菌,而窄譜抗生素針對特定型別的細菌。在沒有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但如果明確了致病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譜抗生素。
四是新的或貴的抗生素總是更好的。
每種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優勢和劣勢,選擇使用何種抗生素應基於病情和個人情況,而不是僅僅基於新舊或價格。
五是使用多種抗生素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感染。
同時使用多種抗生素並不總是更有效,有時甚至可能導致耐藥性的增加。
六是感覺好轉就可以停止使用抗生素。
即使症狀有所改善,也應該完成整個療程的抗生素治療,以確保徹底消除細菌並減少耐藥性的發展。
Q6
在“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WAAW)”到來之際,科室如何提高公眾的認知度?
為了更有效地解決家長們在兒童用藥方面的困惑,藥學部開設有藥學門診和用藥諮詢中心。家長們對於兒童用藥中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藥物的劑量、用法還是潛在的副作用,都可以透過我們的藥學門診和用藥諮詢中心的藥師給予詳細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對於抗微生物藥物的常見誤區,如: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抗生素不能預防感染等錯誤觀念,透過藥師專業的指導和詳細的解釋,幫助公眾走出誤區,樹立正確的用藥觀念。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與《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通知》中都提到要加強公眾健康教育,提高耐藥認識水平。藥學部將每年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步開展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提高公眾對微生物耐藥的重視程度,透過多種科普形式傳達給孩子們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以及耐藥知識,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抗微生物藥物使用觀念。
此外,藥學部日常還利用社交媒體和網際網路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如講座、六一義診活動、技能競賽、藥師進校園等,向公眾普及抗微生物藥物的基本知識、合理使用方法以及耐藥性的危害。同時,利用藥學部現有的微信公眾號“首兒藥師說”釋出相關資訊,傳送圖文並茂的宣傳海報或者科普影片,以擴大宣傳範圍,提高公眾對微生物耐藥問題的認識。
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服務舉措,有效提高公眾對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從而有效控制耐藥性的產生和傳播。
文 | 劉芳、邱爽、張建民
編輯 | 宣傳中心 郝潔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選“在看”支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