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位患者的投稿自述:
這是我第6次發作了,每次都是左胸這個位置,之前在上班路上突然發作直接跪坐地上緩了半小時,然而這次從發作起,已經陸陸續續陣痛了2個小時,比起以往來的持久。
想起之前做了心臟手術的同事,也是經常胸痛,不敢耽擱,當天我就請了假去檢查。然而一系列檢查後,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還是來了,!
醫生看著報告單,說了血管堵塞情況,可能要放置支架。橫豎沒有更好的方法,於是很快我就被安排了住院,然而很多親朋好友得知我要做心臟支架手術的訊息,都給出了質疑:
“我看網上說沒事別做支架,做完的人都活不久。”
“之前朋友的朋友也是一住院就被建議做支架,術後不到半年人就沒了。”
看著大家轉發的各種心臟支架手術極端言論,我也是有過動搖,但轉念一想,不信醫生的判斷難道要去相信網上的傳言嗎?
三天後我如期上了手術檯,一切順利,術後醫生說還要做造影觀察血管堵塞情況,需不需要再放一根。
被區域性麻醉後,被操作的地方沒什麼感覺,還能清楚的看到醫生們應該是在看著螢幕裡的影像情況做分析,很快主治大夫跟我說明了情況,擴張橫截面到了8.5平方毫米,很通暢了。直到被推出手術室的這一刻我才真正的放下心來。
一、心臟支架:守護心臟的隱形戰士
別看現在心臟支架技術指哪通哪,一開始它也是一個鐵憨憨,空有力氣,一個不小心就會讓血管傷上加傷,後來在科學家不斷最佳化下,讓它越來越智慧,在撐開血管的同時,可以慢慢給藥,防止再次狹窄發生,接下來支架的發展方向可能從“異物”形態,變為可吸收支架,完成使命後就自動消失。
可能很多人會問,什麼情況才需要支架?
臨床判斷標準是血管堵塞超過75%,也就是重度狹窄程度,患者血管很可能出現完全閉塞,誘發急性心梗,這時候支架植入可以更快的解決隱患。
至於大家擔心支架使用壽命的問題,嚴格的說支架不存在壽命的問題,因為支架在植入血管的那一刻開始,就和血管內膜不分家了,而內膜上的內皮細胞也會慢慢覆蓋住支架,最終成為血管壁的一員,與患者的血管終身相伴。
二、心臟支架一放,人生倒計時就開始了?
跟臨床資料顯示,急性心梗出現猝死的風險高達20-50%,而支架干預後,可以將患者死亡率降低到5%以上。所以,心臟支架的存在還是很有意義的。但是也有人質疑,心臟植入支架後,人就廢了,對於這個結論,到底是真是假?
其實所謂“裝上支架後不久就去世”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患者病情比較複雜,加上支架只是解決血管重度堵塞的緊急情況,但不能恢復壞死的心肌組織,加上術後也可能出現各種併發症,甚至新發心梗都有可能,因此患者支架植入後死亡原因非常複雜;
另一方面儘管支架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可以微創介入,但事關心臟問題,還是存在一定手術風險,有些患者術後出現不適,大部分還是和本身病情有關。
另外,做了心臟支架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除去遺傳原因,患者植入支架後能活多久,還是要看自身有沒有規範生活習慣和藥物治療以及基礎疾病情況等,比如飲食方面,最好保持少鹽少油的健康飲食模式,戒菸酒、作息規律,定期體檢,按醫生指導規範用藥等綜合影響因素。
心臟支架只是作為急性心梗的治療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心絞痛、心肌缺血等嚴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後遺症,降低猝死風險,至於支架會不會影響患者壽命目前還無法直接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只關注支架風險顯然也是沒有意義的。
三、心臟支架早被淘汰?國產和進口,信哪個?
如今隨著心臟支架技術在臨床利用率的上升,不少陰謀論也開始浮出水面,“心臟支架早被淘汰?支架材質有區別......”事實又是如何的?
有人說心臟支架國外已經淘汰了,但國內還在濫用,實際上以美國為例,每年依然有100萬例左右的支架手術,心臟支架在目前醫療體系中還是前沿的治療心血管疾病方案,而我國過去確實有支架濫用的問題,但隨著支架價格的調整,以及相關規範的落地,加上監管力度的加大,支架被濫用的情況已經得到改善。
至於心臟支架進口國產哪個更好,其實從支架材質、藥物塗層以及透過性來看,兩者並無太大區別,但如果患者血管比較遷曲,可以選擇進口支架,不過隨著近年來國產技術的升級,兩者幾乎沒有差距
有些患者可能會擔心支架裝好後,不能繼續運動了,害怕影響支架作用,其實如果植入支架的患者血管恢復的和正常血管粗細且沒有狹窄,一般還會多鼓勵運動,更有利於心血管健康,同時防止支架內不再狹窄發生。
當然,定期的體檢也是術後必不可少的流程,透過定期監測支架內血管情況,可以及時的發現其它併發症,才能更好的保證支架長久安全使用。
參考資料:
[1]《心臟裡放了支架,能管多久?》.科普中國.2024-02-05.
[2]《醫生眼裡,守護心臟的隱形戰士其實是它……》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迴圈.2024-10-28.
[3]《置入心臟支架後,生活會受到哪些影響|科普時間》.健康中國.2024-01-1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