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1月30日,大年初二,福建省南安市樂蜂鎮湖內村有一場延續了68年的春節義診。自1958年起,潘明繼與施增英醫生開始回鄉義診,家族的後輩不斷加入醫學的隊伍,義診的團隊也愈發壯大。每年大年初二,義診是潘氏醫生和村裡人共同的約定。
“潘氏家族近30位醫務工作者從福建、廣東、上海趕回老家,奔赴每年春節的義診,這對於整個家族來說,是一次團聚的盛典,也是一份醫學的傳承。”1月31日,蛇年春節義診的組織者潘遠志醫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如今他的母親施增英已經92歲,到了義診現場仍然倍感振奮。以前為了通知鄉親們義診,是山隔著山喊話通知,如今的義診範圍進一步擴大,鄉親們在群裡呼朋引伴,周邊鄉鎮的居民也會驅車趕來,請醫生們講一講檢查單上他們疑惑的部分。
1月30日,潘遠志醫生(右一)、潘思宜醫生(右二)在義診現場。受訪者供圖
這份約定從兩名醫生擴充套件到近三十位醫務工作者,從一代醫學人傳承為四代醫學人,就職的醫院包括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多家醫院,涵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等各個科室。到了2025年,醫學的接力棒已經交給了第三代醫生。為了準時趕往大年初二的義診,第三代潘氏義診團成員潘思宜醫生提前與同事換班,除夕前夜、除夕當晚連續值班48小時,隨後從廣州回到南安,準時在義診現場為鄉親們看診。
在潘遠志醫生看來,68年來,義診團見證著醫療的發展。最開始是解決基層的就醫難問題,再從普通雜症到疑難雜症。如今修了路,有了車,鄉親們去市裡、省裡的大醫院看病也不再麻煩,潘遠志也重新開始思考義診的意義。“現在的醫療技術都很發達,但醫院的患者多,醫生很難為每一位患者留出充分的時間解釋每一個細節。但在義診現場,我們可以努力解答鄉親們的每一個困惑。年輕一代的醫生們都很有耐心,檢查單上難以理解的某一個指標,腫瘤晚期患者舒緩治療的幾個方式,內、外、婦、兒的醫生都能為鄉親們解答。”他表示。
1月30日,義診現場的養生講座。受訪者供圖
每一年的醫學傳承也影響著一代代年輕人。在今年春節義診現場,潘遠志6歲的孫子也充當了志願者。義診結束時,這個尚未進入小學的男孩告訴潘遠志:“長大了我也要成為醫生,和爺爺一樣的醫生。”
1月30日,潘遠志醫生(右一)6歲的孫子告訴他,長大也要成為一名醫生。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