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漲知識時刻
撰文 | 孫鐵男
25歲本應是享受青春、生機勃勃的年紀,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卻在15歲這年突發暈厥,意識喪失,查血壓竟高達216/104mmHg,而10年時光荏苒,病痛折磨,始終未愈,究竟誰是罪魁禍首?
病例簡介
患者青年女性,25歲。
主訴:暈厥伴近10年,確診大動脈炎6年。
主要病史:
10年前無明顯誘因發生暈厥,測血壓216/104mmHg,未正規服用降壓藥物治療。
上下滑動檢視病史
2014-11:入院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檢查:腎動脈狹窄及早發動脈硬化,脾腫大,多發動脈狹窄及斑塊形成,皮膚科會診後診斷:多發性大動脈炎。
2014-12:DSA示右腎動脈開口處狹窄95%植入支架1枚,左腎動脈近段50%狹窄。(CTX)0.8g第一次衝擊治療。調節免疫:強的松4片qd+羥氯喹+帕夫林。降壓:培哚普利+富馬酸比索洛爾+苯磺酸氨氯地平;DSA術後血壓波動於140~150/50~60mmHg。
2015-3:CTX 0.8g第二次衝擊治療。調節免疫:強的松減量2片qd。降壓:+富馬酸比索洛爾+替米沙坦;血壓波動最高達180/82mmHg。
2015-8:CTX 0.8g第三次衝擊治療。調整藥物為苯磺酸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富馬酸比索洛爾三聯降壓,血壓波動於170~180/70~80mmHg。
2016-3:調整降壓藥物為苯磺酸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富馬酸比索洛爾。因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較重未行CTX治療。調節免疫:強的松2片qd+帕夫林+羥氯喹。血壓波動於150~160/50~70mmHg。
2016-4至2016-9:三次CTX 0.8g治療。降壓:氨氯地平+富馬酸比索洛爾;調節免疫:強的松2片qd+帕夫林+羥氯喹。
2017-2:CTX 0.8g第七次衝擊治療(累計5.6g)。降壓: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富馬酸比索洛爾;調節免疫:強的松1/2片qd+羥氯喹+帕夫林。血壓波動於130~170/50~70mmHg。
2018:右側鎖骨下動脈、左腎動脈分別植入支架1枚。降壓:坎地沙坦酯片+富馬酸比索洛爾;調節免疫:甲潑尼龍4mg qid。血壓波動於170~180/50~60mmHg。
2021年初:患者仍有頭暈,心悸症狀,自覺活動耐力較前下降。家庭血壓波動於170~180/50~60mmHg,至我院複查。
既往史:脾腫大18年,缺鐵性貧血,Hb 78g/L。
生命體徵:體溫36.3℃,脈搏85次/分,血壓166/58mmHg。
體格檢查:頸動脈聽診可及血管雜音,上腹部及臍周可及血管雜音。
輔助檢查
為了明確診斷及病情評估,做了以下檢查:
常規檢查:血尿常規、糖代謝、肝功能未見異常。
繼發性高血壓排除相關檢查
1. 原醛:血尿醛固酮正常;腎素正常。
2. 皮質醇增多症:血尿皮質醇正常。
3. 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正常;TSH正常,甲狀腺相關抗體陰性。
4. 嗜鉻細胞瘤相關檢查:血尿兒茶酚胺正常。
24小時動態血壓及血管功能檢查:
表1 24小時動態血壓及血管功能檢查
腎臟功能檢查
表2 腎臟功能檢查
心臟功能檢查
表3 心臟功能檢查
免疫功能評估:
表4 免疫系統檢查
血液系統評估:
表5 血液系統檢查
CT血管造影(CTA)
1. 頸動脈薄層CTA:主動脈弓、頭臂幹、左頸總動脈及左側鎖骨下動脈起始處多發鈣化灶及混合斑塊。右側鎖骨下動脈支架植入。雙側頸動脈分叉處狹窄,右側頸外動脈主幹及其分支多發狹窄(圖1)。
2. 顱內血管薄層CTA:左側椎動脈V3-4血栓形成可能,區域性管腔閉塞?左側大腦中動脈(MCA)M1段明顯纖細伴多發重度狹窄;雙側椎動脈V4段近基底動脈處多發鈣化及混合斑塊形成;雙側大腦前、中、後動脈及分支、後交通動脈多發狹窄(圖1)。
3. 全主動脈CTA:主動脈及分支多發軟斑、混合斑塊伴多發斑塊潰瘍形成,管腔不同程度狹窄;肺動脈主幹段膨隆(圖1)。
圖1 全身血管CT
血管CT檢查對比(2014vs2021):
表6 血管CT檢查對比
1.右冠近段80%,中段70%,遠段80%;左主幹40%,迴旋支近段50%,遠段60%~70%;前降支近段60%~70%,中段、心尖段90%~95%,第二對角支99%,Syntax總分25(圖2)。
2.右腎動脈支架內再狹窄60%,左腎動脈內再狹窄80%,右側髂外動脈狹窄80%(圖2)。
3.大腦中動脈閉塞(左側,M1),椎動脈閉塞(左側,V4),大腦中動脈狹窄(右側),鎖骨下動脈狹窄(右側 輕度)(圖2)。
圖2 冠脈+腎動脈+下肢動脈造影
各位小夥伴看到這裡,有什麼想法了嘛,總結一下患者的病史:
(1)患者屬於血壓3級的年輕患者,血壓波動大,藥物控制不良,診斷“多發性大動脈炎”明確。
(2)反覆環磷醯胺及調節免疫治療(激素+帕夫林+羥氯喹),症狀及血管病變仍在進展。積極降壓藥物控制血壓治療。
(3)腎臟功能檢查:進行性下降,腎功能損傷。
(4)心臟功能檢查提示: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心室肥厚。
(5)免疫功能檢查:抗心磷脂抗體IgM↑、抗β2糖蛋白抗體↑、補體C3下降,考慮合併抗磷脂綜合徵。
(6)血液系統檢查提示:輕度貧血。
(7)血管檢查:全身血管病變,病變持續進展。
所以我們的初步診斷是?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快速解惑~
參考文獻
[1]Arend WP, et a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0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akayasu arteritis. Arthritis Rheum. 1990 Aug;33(8):1129-34.
[2]大動脈炎相關高血壓診治多學科共識中國專家組. 中國大動脈炎相關高血壓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J]. 中華風溼病學雜誌,2021,25(5):289-295,C5-1.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