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所有型別的主動脈夾層,包括侷限於降主動脈的夾層,儘管劇烈疼痛,仍可能出現嚴重的心動過緩。
撰文 | 努爾巴哈爾
病例報告
患者34歲男性,因“劇烈、心悸”為主訴就診於社群醫院。
既往有病史,血壓控制欠佳。進行床旁心電圖檢查,顯示V1和V2導聯ST段輕度抬高,最初考慮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因此患者被迅速轉診到急診科。到達急診科後,患者描述胸骨後疼痛,難以忍受,放射到背部,伴有出汗、呼吸急促。
查體時:呼吸為30次/分,血壓為220/130 mmHg,右臂、左臂血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存在橈動脈-股動脈延遲。
複查心電圖(圖1)顯示 ,心率38次/分,V1和V2導聯ST段輕度抬高。
患者未服用任何藥物。進行了床旁超聲檢查(圖2),顯示室壁運動未見異常,輕度左心室肥厚。
圖1:入院時心電圖:竇性心律,ST段輕度抬高等
圖2:床旁B超提示:輕度向心性左心室肥厚
儘管超聲未顯示升主動脈夾層的證據(圖3),根據患者胸痛劇烈,多年的高血壓病史,入院時血壓高等病史不除外主動脈夾層的可能性,緊急安排胸主動脈CTA。這揭示了在DeBakey分類中標記為IIIB型降主動脈夾層(圖4),對應於Stanford B夾層。
圖3:升主動脈(綠色箭頭)未擴張,未見夾層
圖4:入院時胸主動脈CT顯示降主動脈夾層
圖5:兩天後進行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CT檢查表現出腎上腺缺乏增強
夾層從左鎖骨下動脈的起點延伸到腹主動脈,髂總動脈、髂外動脈、髂內動脈均受累。然後將患者轉入重症監護室進行持續監測、緩解疼痛、降壓等治療。
除了主動脈夾層和左心室肥厚外,沒有其他器官損傷的跡象。入院前三天,靜息心率不超過45分/次,低至33次/分。
腎上腺缺血的存在促使血管外科醫生採取更積極的手術方法,他們進行了胸腔內主動脈修復術 (TEVAR)。手術很功,最終,患者服用降壓藥物而出院。住院15天,出院時,靜息心率已恢復到每分鐘63次,患者無胸痛(圖6)。
圖6: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心率為63/分
心動過緩在主動脈夾層中並不罕見。然而,它通常與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有關,而不是與Stanford B 型夾層有關。B型主動脈夾層表現為心動過緩的機制尚不清楚,然而,頸動脈竇被認為起作用。頸動脈體壓可導致心動過緩、低血壓或兩者兼而有之[1]。
文獻顯示[2],85%的A型夾層存在胸痛,而B型夾層則為67%。B型與背痛的相關性高於A型夾層,分別為70%和43%。A型夾層(19%)與B型夾層(3%)發生暈厥分別為19%、3%。對於高血壓,66%的B型夾層在就診時為高血壓,而只有28%的 A 型夾層在就診時為高血壓。
在這種情況下,嚴重的心動過緩是相當不典型的,因為對疼痛的通常生理反應是心動過速。疼痛直接刺激腹外側髓質,導致交感神經活動升高,導致兒茶酚胺水平升高,進而導致心動過速和高血壓[3]。
迄今為止發表的研究強調,與主動脈夾層相關的心動過緩通常是:(a)刺激主動脈抑制神經;(b)刺激靠近房室結的壁內間隔血腫;(c)刺激頸動脈竇的結果。
▌刺激主動脈抑制神經
主動脈抑制神經的刺激透過引起迷走神經啟用而引起心動過緩。這種反應通常伴有血壓下降[4]。在我們的病例中,患者的收縮壓嚴重升高至220 mmHg,這使得心動過緩這種犯病機制不太可能成立,因為患者患有慢性高血壓,因此血壓可能對迷走神經效應有抵抗力。
▌刺激靠近房室結的壁內間隔血腫
累及房室結的血腫或缺血可引起傳導問題,導致緩慢性心律失常。在我們的病例中,引起房室傳導阻滯的血腫不可能是心動過緩的原因,因為夾層沒有延伸到升主動脈,更不用說冠狀動脈和房室結了。
儘管ST段抬高最初引起冠狀動脈受累,但超聲心動圖上無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和肌鈣蛋白陰性,排除了心肌梗死。ST段的變化歸因於慢性未控制的高血壓患者中左心室肥厚的存在。
▌刺激頸動脈竇
在這種疼痛的臨床表現中,反常性心動過緩的一個潛在可行解釋是頸動脈竇動脈供血受累,進而影響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反應[5,6]。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作為感測器,對血壓升高時頸動脈中發生的機械拉伸做出反應。當頸動脈竇的血液供應改變時,頸動脈竇會釋放更多的血清素。這可能導致外周受體反應增加或中樞反射部位反應異常。
頸動脈竇受體對動脈壁的拉伸也很敏感。拉伸後,透過舌咽神經的分支,衝動被髮送到延髓中的孤束核。反射的傳出支透過迷走神經和頸交感神經從延髓傳遞到心臟,從而降低心率。在這些患者中,刺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往往會導致心率下降比預期更顯著,從而出現心動過緩[7]。
主動脈夾層的治療因斯坦福分類而異。大多數降主動脈夾層透過藥物進行治療,並充分控制高血壓[8],這是斯坦福B型夾層的簡單型別。
涉及持續性或複發性疼痛、破裂以及內臟或肢體缺血的複雜病例需要立即透過TEVAR或外科手術進行干預。TEVAR似乎是治療急性複雜性B型主動脈夾層的最佳策略,與外科手術相比,其死亡率顯著降低,併發症更少,住院時間更短[9]。
在這種情況下,支援非保守方法的臨床特徵包括重複CT的缺血性變化,以及夾層的擴充套件。進行TEVAR的目的是透過支架移植物插入真腔來消除順行流入假腔。
結論
主動脈夾層十分兇險,死亡率很高,快速和準確的診斷至關重要,誤診或延誤診斷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鑑於提示主動脈夾層的臨床特徵,心動過緩情況下,醫生仍應當完善診斷放射性主動脈成像。劇烈疼痛和心動過緩是自相矛盾的現象,心動過緩患者伴有劇烈疼痛而可能引起誤診。
我們希望這份病例報告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即所有型別的主動脈夾層,包括侷限於降主動脈的夾層,儘管劇烈疼痛,仍可能出現嚴重的心動過緩。
參考文獻:
[1]Yanamadala A, Kumar S, Lichtenberg R: It is a medical emergency! Act fast: a case report of painless aortic dissection . Eur Heart J Case Rep. 2019, 3:ytz072.
[2]. Pape LA, Awais M, Woznicki EM, et 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outcome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17-year trend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5, 66:350-8.
[3]Wu P, Vaseghi M: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20, 43:172-80.
[4] Pinto TO, Lataro RM, Castania JA, et 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aortic depressor nerve in conscious rats overcomes the attenuation of the baroreflex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16, 310:R612-8.
[5]Schweitzer P, Teichholz LE: Carotid sinus massage. Its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value in arrhythmias . Am J Med. 1985, 78:645-54.
[6]Brignole M, Menozzi C, Gianfranchi L, Oddone D, Lolli G, Bertulla A: Carotid sinus massage, eyeball compression, and head-up tilt test in patients with syncope of uncertain origin and in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Am Heart J. 1991, 122:1644-51.
[7]Andani R, Khan YS: Anatomy, head and neck: carotid sinus . StatPearls [Internet]. StatPearls Publishing,Treasure Island (FL); 2023.
[8]Suzuki T, Mehta RH, Ince H, et al.: Clinical profiles and outcomes of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in the current era: 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ortic Dissection (IRAD). Circulation. 2003,108:II312-7. 10.
[9] Moulakakis KG, Mylonas SN, Dalainas I, Kakisis J, Kotsis T, Liapis C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and uncomplicated acute type B diss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 Cardiothorac Surg.2014, 3:234-46.
本文轉載自: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責任編輯:肖瀟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