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23歲小夥被困擾數年,尼古丁一用竟馬上起效,究竟是心理原因作祟還是腦子真的出問題了?
撰文:松柏
一名23歲的小夥子,自青少年時期開始頻繁出現夜間癲癇發作,且常常發生在睡眠中,最多的時候一個晚上發作30次!奇怪的是用了尼古丁貼片後症狀竟然立即消失了,究竟是心理原因作祟還是腦子真的出問題了?咱們接著往下看。
病例分享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名23歲的小夥子,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便經常在夜間出現抽搐,發作特徵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的、短暫的(<2分鐘),尤其是睡夢中多發,去醫院診斷為癲癇並開了藥吃,前後用了左乙拉西坦、託吡酯、拉莫三嗪、氯硝西泮、奧卡西平、加巴噴丁、氯巴佔,但這些藥都於事無補,癲癇仍舊頻繁發作,最多的時候一個晚上可以發作30次!這發作頻率相當嚇人了。
機緣巧合地情況下,他和他的母親在新聞上看到了類似病例,新聞中的主人公用了尼古丁貼片後,症狀得到控制,於是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也開始使用尼古丁貼片 (7 mg/d),這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竟然3年沒有發作過了!
症狀得到控制後,他想著或許可以停藥了,加上在用尼古丁貼片期間,小夥子感覺有明顯的心悸、焦慮和失眠等不適,於是,將尼古丁貼片減量了,改成一天貼半片(3.5mg/d),但好景不長,幸運之神沒有一直眷顧他,最近幾個月裡,這名小夥子癲癇又開始發作了,於是他又恢復了之前的劑量(7 mg/d),並且在4天前擅自開始服用苯巴那酯以此來減輕癲癇發作。
家裡人想著,雖然這個藥有用,但是尼古丁這聽起來也不像個好東西啊,會不會上癮呢?更何況還有這麼多的副作用,還是得去醫院看看,於是,在其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小夥子再次前往醫院就診。
入院後,醫生詳細詢問了病史,醫生也沒法排除是不是存在心理因素,是否有藥物成癮的情況存在。但是小夥這個情況卻和他幾年前接診過的一個病例相似,也是夜間發作頻繁,對多種抗癲癇藥物無效,最後診斷為睡眠相關過度運動性癲癇(SHE),但這個病比較罕見,這個患者是否也是這個病,還真不好說。於是給他開了腦電圖(EEG)檢查,並囑咐其停用尼古丁貼片和苯巴那酯,看看腦電圖是否存在異常。
第一天晚上,EEG監測到非快速眼動(non-REM)睡眠期發生了25次局灶性意識障礙發作。發作主要表現為覺醒、非目的性、非偏側的四肢運動、睜眼和偶發的雙側手臂肌張力障礙,持續時間為9至49秒(大多數為10至20秒)。
EEG顯示前額區域(F3/F4/Fz)10-12 Hz節律性α波活動,並伴有偶發的發作後減慢和抑制(圖1)。
圖1:癲癇發作時的EEG
當晚,醫生又開了尼古丁貼片貼到他手臂上,1小時內,癲癇便停止發作了。次日清晨,小夥子告訴醫生,自己感覺有點不舒服,有點心悸,於是又將尼古丁貼片移除了。但在當天傍晚小憩時, 癲癇再次發作,持續了大約9秒鐘,隨即又用上了尼古丁貼片,在接下來的3天內,癲癇未在發作。
住院期間同時完善了腦部MRI和PET檢查,MRI顯示正常,顱腦PET顯示生理性熒光脫氧葡萄糖(FDG)攝取(生理性FDG攝取是指在PET成像中,某些正常組織或器官因為其正常的代謝活性而顯示出的FDG高攝取現象,這並不是由病變引起的)。
同時也進行了癲癇基因檢測(包含302個基因),但未發現致病變異基因,僅識別出若干意義不明的變異(VUS)。後續完善的全基因組測序(WGS)也未能提供診斷性結果。
綜合以上檢查結果,以及小夥的病史和對藥物的反應,最終診斷為SHE,儘管尼古丁貼片對小夥的效果顯著,但副作用也很顯著,於是住院期間嘗試使用普萘洛爾和加巴噴丁以減輕副作用,但效果仍然不明顯。於是嘗試更換貼片位置,將貼片位置從三角肌移至大腿近端後,驚奇地發現副作用有所改善並且療效未減。
病例討論
關於SHE你瞭解多少呢?為何尼古丁對這位小夥有如此奇效?從這個病例中,我們又能得到哪些啟發呢?
參考文獻:
[1].Spencer Nam, MD, Erica L. Von Stein, MD, Kimford J. Meador, MD, et al.Neurology 2024;103:e209790.doi:10.1212/WNL.0000000000209790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