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陰性、輔助放療和內分泌治療與純黏液性(PMBC)更優的無復發間期(RFI)相關,而輔助化療與PMBC的更好生存結局無關。
黏液性乳腺癌(MuBC)是乳腺癌的第三大常見組織學亞型(佔浸潤性乳腺癌的3%),僅次於浸潤性導管癌(IDC)和浸潤性小葉癌(ILC)。在西方和亞洲的研究中,MuBC的預後均較好,其在<40歲女性中的發生率高於ILC。MuBC可分為純MuBC(PMBC)和混合型MuBC。其中PMBC更常見,根據病理特徵被定義為細胞主要懸浮在細胞外黏液中,且此類細胞在總體腫瘤細胞中所佔比例超過90%。儘管PMBC被認為是一種預後良好的組織學亞型,但仍面臨復發風險,且當前相關循證證據有限。近期,一項研究旨在評估PMBC與IDC和ILC的復發和生存期結局,以確定PMBC的臨床病理學預後因素,並在國際多中心佇列研究和SEER資料庫中探索輔助全身治療與按淋巴結狀態、腫瘤大小和年齡定義的PMBC亞組生存結局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相較於IDC,PMBC具有更優的無復發間期(RFI)、無復發生存期(RFS)和總生存期(OS)獲益,淋巴結陰性、輔助放療和內分泌治療與更優的RFI相關。而輔助化療與PMBC的更好生存結局無關。現將主要內容梳理如下,以饗讀者。
研究方法
研究參與者和設計
本研究針對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診斷為HR+/HER2-、I–III期PMBC、IDC和ILC的女性患者進行了評價,這些患者在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的6家學術機構接受了初次乳腺手術。SEER研究佇列同樣納入了在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診斷為HR+/HER2-、I-III期PMBC,並接受過乳腺手術的女性患者,該佇列的資料截止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
變數和結局指標
本研究提取的資訊包括患者人口統計學、腫瘤特徵(包括ER、PR、HER2免疫組織化學和HER2原位雜交狀態,嚴格遵循ASCO/CAP指南建議),以及給予患者的治療方案。所有乳腺癌病例均按AJCC TNM分類系統第5、6或7版進行病理分期,一般在其發表後3個月內採用。對接受新輔助治療的患者採用臨床分期。結局指標為RFI、RFS和OS。研究將RFI納入考量,以重點關注與乳腺癌相關的事件,因為RFS的定義中還包含了非乳腺癌原因導致的死亡。對於SEER佇列,內分泌治療資訊不可用,將未接受化療或化療狀態未知的患者歸為同一組。同時,由於RFI和RFS在SEER佇列中也無法獲取,因此研究選擇將OS和乳腺癌特異性生存期(BCSS)作為該佇列的結局指標。
研究結果
臨床和治療特徵
多中心佇列中共確定了23,102例女性患者進行分析,其中20,684例(89.5%)患者為IDC,1,475例(6.4%)患者為ILC,943例(4.1%)患者為PMBC。PMBC與IDC和ILC之間的顯著差異包括<40歲患者(分別為20.7% vs 12.5% vs 5.3%;P<0.001)和淋巴結陰性腫瘤(分別為87.9% vs 62.7% vs 60.1%;P<0.001)的佔比更高。在PMBC患者中,24.9%接受了化療,不到IDC(55.1%)和ILC(56.6%)患者的一半。
復發和生存結局
中位隨訪時間為6.6年(IQR,5.0–9.0年)。PMBC的5年RFI、RFS和OS率分別為96.1%(95%CI,94.6%-97.2%)、94.9%(95%CI,93.1%-96.1%)和98.1%(95%CI,97.0%-98.9%)(圖1)。無證據表明各研究中心的所有生存結局存在高度異質性(RFII2,0%-35%;RFSI2,0%;OSI2,0%-24.4%)。在多變數Cox迴歸分析中,PMBC顯示RFI(HR,0.59;95%CI,0.43–0.80)、RFS(HR,0.70;95%CI,0.56–0.89)和OS(HR,0.71;95%CI,0.53–0.96)優於IDC。ILC的生存結局與IDC相當(表1)。分析時共有2196例(9.5%)患者復發。PMBC中大約一半(48.7%)的復發是遠處復發,低於IDC(67.3%)和ILC(80.6%)的相應百分比(P<0.001)。
表1. RFI、RFS和OS按組織學亞型分層的多變數Cox迴歸分析
PMBC的預後因素
當僅限於PMBC時,RFI的統計學顯著獨立預後因素包括淋巴結陽性(HR,2.42;95%CI,1.08-5.40)、放療(HR,0.44;95%CI,0.23-0.85)和內分泌治療(HR,0.25;95%CI,0.09-0.70)(圖2A)。RFS的獨立預後因素相似,但也包括年齡較大(≥70歲vs <50歲:HR,2.98;95%CI,1.75-5.10)、種族[其他(非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主要是馬來人和印度人)vs中國人:HR,2.52;95%CI,1.17-5.43]和腫瘤大小(T3-4 vs T1-2:HR,2.14;95%CI,1.17-3.91)(圖2B)。相比之下,OS的顯著獨立預後因素僅包括年齡較大(≥70 vs <50歲:HR,7.21;95%CI,3.32-15.7)、種族(其他vs中國人:HR,2.99;95%CI,1.25-7.20)、腫瘤大小(T3-4 vs T1-2:HR,2.89;95%CI,1.40-5.98)(圖2C)。值得注意的是,在≥70歲患者中,非乳腺癌死亡佔所有RFS事件的60.7%,而<70歲患者為30.8%。在敏感性分析過程中,所有結果均展現出大致的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用於識別預後因素的多變數模型時,研究排除了腫瘤分級這一變數,其相關結果在此未予展示。
圖2. PMBC中(A)無復發間隔,(B)無復發生存期,(C)總生存期的多變數Cox迴歸分析。加粗表示P值有統計學意義
PMBC中化療與生存結局相關性的探索性亞組分析
在PMBC多中心佇列中,化療並非與生存結局相關的獨立預後因素(圖2)。因為在本研究開展期間,依據NCCN指南(版本4.2023)中按照系統性輔助治療對良性組織學(淋巴結陽性、腋窩淋巴結轉移小於2毫米或淋巴結陰性,並按腫瘤大小進行分層:小於1.0釐米、1.0–2.9釐米和≥3.0釐米)以及年齡組進行定義的(表2)不同亞組中,均未發現其針對化療反應的差異。
表2.多中心佇列中PMBC化療與生存結局相關性的探索性亞組分析
SEER PMBC佇列中化療與生存結局相關性的探索性亞組分析
共確定了5414例女性用於臨床病理學和治療特徵分析。中位隨訪時間為7.6年(IQR,6.1-9.3年)。在NCCN指南(版本4.2023)定義的有利組織學的全身輔助治療患者亞組中,OS與化療無顯著相關性(表4)。在>50歲患者中觀察到化療與OS更優顯著相關,但與BCSS無關。在腫瘤≥3.0cm的亞組中觀察到化療與較差的BCSS顯著相關(HR,4.94;95%CI,2.30-10.57)。
PMBC中內分泌治療與生存結局相關性的探索性亞組分析
在多中心佇列中,使用內分泌治療似乎與淋巴結陽性或≥1cm但N0/N1mic腫瘤的更優生存結局相關。
研究結論
本研究表明,相較於IDC,PMBC在RFI、RFS及OS方面展現出更優獲益,而ILC則呈現出與IDC相當的生存結局。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得資料有力地支撐了將PMBC歸類為當前NCCN指南中具有預後優勢的組織學亞型之一,並據此提出了更為簡化的治療建議。並且該研究發現淋巴結陰性、輔助放療及內分泌治療的應用與更優的RFI獲益密切相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多中心佇列及SEER佇列中,針對淋巴結陽性、腫瘤體積較大或年齡<50歲患者所開展的探索性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輔助化療並未顯著改善其臨床結局。
參考文獻:
1.Tan RYC, Ong WS, Lee KH, et al. Outcomes in Nonmetastatic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ER2-Negative Pure Mucinous Breast Cancer: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4 May 14;22(2D):e237121.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