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面對肥胖患者到底該如何科學地進行體重管理以及改善代謝合併症?本文將深入探討以上問題,以期更好的惠及廣大醫務工作者。
引文
超重和肥胖症會給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容易引發一系列疾病,甚至有極大風險導致殘疾與過早死亡,這無疑使得肥胖症的管理成為當務之急。肥胖管理的核心聚焦於兩大關鍵維度:一是科學減重,其內涵遠不止是簡單的體重數字降低,更關鍵的是要確保體重能夠長期穩定維持在合理區間;二是健康改善,也就是運用各種減重手段,對肥胖所衍生出的諸如等併發症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治療。
在推動科學減重及健康改善的程序中,藥物治療始終佔據著極為關鍵的一席之地,起著不可替代的橋樑作用。而司美格魯肽(減重版)的問世,無疑為整個體重管理領域注入了一股新動力,促使肥胖管理向著更為高效、精準的方向邁進。
錨點:肥胖患者的減重目標設定及達成
肥胖症,往往具有慢性和複發性特徵,因此肥胖管理應遵循及時性、長期性、個體性的原則,即在患者體重出現超重和(或)持續增加風險時即起始干預,並根據患者的全身狀況、對體重管理方法的接受度和依從性等,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進行長期甚至終身的體重管理[1]。對於肥胖患者,進行科學減重的第一要義就是設立減重目標,其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而各國指南中對體重管理的目標設定值各不相同。2019年歐洲肥胖研究協會發布指南建議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設定減重目標,一般初始目標為在3~6個月內減輕體重的5%~10%,對於重度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減重措施以實現更大程度的體重減輕。同時我國2019基層肥胖指南也提出5-15%的減重目標,且明確指出肥胖症患者體重減輕5%~15%或更多可以顯著改善高血壓、血脂異常、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2]。另有研究顯示,在一定範圍內,減重越多,獲益越大。減重≥10%的患者,可以顯著改善高血脂等心臟代謝風險因素。減重≥15%或更多體重甚至可以產生T2DM疾病緩解的效果[3]。
快速有效的減重可以減輕身體的代謝負擔,對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產生積極影響。需要強調的是,在設定減重目標時要根據患者個體化情況進行制定,需行科學減重管理,並非一味追求減重幅度越大越好。但單純依靠健康行為改變所實現的體重降幅通常僅佔體重的3%至5%[4],因此對於一些體重基數較大、或合併肥胖併發症的患者而言,僅靠傳統的健康行為改變難以達到理想的減重效果,這就使得減重藥物的介入成為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2024年版《肥胖患者的長期體重管理及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建議在強化治療期,對於所有達到肥胖或腹型肥胖標準的患者,或者存在肥胖相關合並症的患者,可聯合減重藥物起始治療[1]。
司美格魯肽(減重版)是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 RA)周製劑的代表性藥物,已經於中國獲得上市批准,用於在控制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的基礎上,肥胖(BMI≥30 kg/m2)或≥27kg/m2至<30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並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心血管疾病等的成人患者的長期體重管理。其STEP系列臨床試驗資料表明,無論是否合併2型糖尿病,對於全球不同地區、不同人種、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司美格魯肽(減重版)均可顯著降低體重,平均減重幅度達約17%(17.6kg),同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5-9]。
其中STEP 4是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對照的3a期臨床試驗,共納入902例肥胖或伴有合併症的超重患者,研究結果表明在生活方式干預基礎上持續使用司美格魯肽(減重版),治療68周後,受試者體重減輕18.2%,平均體重減輕17.8 kg。而STEP 1研究顯示,司美格魯肽(減重版)組中86.4%的受試者減重>5%,70%的受試者減重≥10%,50%的受試者減重≥15%,1/3的受試者減重≥20%(圖)[5]。司美格魯肽(減重版)中進行的STEP系列研究顯示其不僅能助力我國指南中建議的減重5%~15%目標達成,還能幫助患者進行長期的體重管理。
圖 司美格魯肽(減重版)組達到不同減重幅度的受試者均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桅杆:維持體重同樣不可或缺
除了達成減重目標以外,長期體重管理同樣不容忽視。2022年加拿大《成人肥胖臨床實踐指南》指出,肥胖的治療目標包括減輕體重和維持體重[10]。我國指南同樣指出,減重長期目標的實現包括強化治療期以及治療維持期。
但長期維持體重可能很困難,因為大腦中的代償機制會透過增加飢餓感來促進積極的熱量攝入,最終導致體重增加。因此減重藥物是達成減重目標且長期維持健康體重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目前不少創新性藥物的研究成果已經運用至臨床上,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司美格魯肽(減重版),作為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獲批用於體重管理的藥物,不僅平均體重降幅達到約17%(17.6kg),減重效果可以持續至少2年[11-12]。
這一效果得益於司美格魯肽的獨特作用機制。它能夠模擬機體自然分泌的GLP-1的作用,透過多種途徑實現減重。它在抑制食慾,減少患者的食物攝入量的同時,還能夠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13-14]。因此其作用機制以及臨床效果以及為實現長期的體重管理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遠航:肥胖症患者的健康改善
對於肥胖症患者來說,他們的未來還和肥胖隨之而來的各種各樣併發症相關。中國超重患者中70.7%至少合併1種併發症,而肥胖患者中89.1%至少合併1種併發症[15]。並且肥胖人群出現1種、2種、多種(≥4種)複雜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分別是體重正常人群的2.83倍、5.17倍和12.39倍。此外,肥胖程度越高,患多種複雜合併症的風險也越高[16]。加拿大肥胖指南指出,肥胖管理的重心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結局[17]。
因此,在減重的同時減少或減輕併發症的發生及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司美格魯肽(減重版)在具有體重獲益的同時,對代謝指標也有改善。對所有STEP研究的探索性次要終點進行分析,除了體重這一指標外,司美格魯肽2.4 mg組腰圍、收縮壓、舒張壓、HbA1c、空腹血糖和膽固醇等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肥胖及超重治療手段日益多樣化,未來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司美格魯肽(減重版)等新型減重藥物透過調控多個與肥胖相關的生理過程,有望實現更持久的減重效果並改善代謝相關疾病,減輕或減少併發症。
結語
司美格魯肽(減重版)在肥胖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平均減重幅度達到約17%(17.6kg),已然達到我國指南中對於年輕、併發症少或僅存在併發症風險的患者設立的首個減重階段目標,且幫助患者長期維持長達至少2年,同時在改善代謝相關疾病方面具有多重獲益。恰恰符合了我們對於肥胖症管理時科學減重以及改善健康的訴求。
隨著肥胖治療領域的不斷發展,諸如司美格魯肽(減重版)等有效治療藥物的出現,為肥胖患者帶來更多的選擇。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需綜合考慮患者的個體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法,並加強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以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和長期的體重管理。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40(07), 545-561.
[2].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肥胖學組. (2019).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18(11), 1021-1029.
[3].Lingvay I, et al. Lancet. 2022 Jan 22;399(10322):394-405.
[4].Canadian Obesity Network.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20, 192(31): E875-E891.
[5].Rubino D, Abrahamsson N, Davies M,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14-1425.
[6].Wilding J, Batterham RL, Calanna S,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7].Davies M, Færch L, Jeppesen OK,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8].Wadden TA, Bailey TS, Billings LK,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9].Rubino D, Abrahamsson N, Davies M,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10].Obesity Canada, &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Bariatric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2022).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1].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Mar 18;384(11):989-1002.
[12]. 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Oct;28(10):2083-2091.
[13].Wharton S, et al.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23 Mar;31(3):703-715. 2.
[14].Friedrichsen M,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Mar;23(3):754-762.
[15].Chen K , Shen Z , Gu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25(11):3390-3399.
[16].Kivimäki M , Strandberg T , Pentti J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10(4):253-263.
[17].Wharton S, et al. CMAJ, 2020 Aug 4;192(31):E875-E891.
專家簡歷
王顏剛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
2007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西醫結合博士學位
曾在美國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留學一年
曾在英國Sheffield Teaching Hospital學習神經病變
山東省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青島市拔尖人才。
曾擔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七、八屆委員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山東省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青島市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
榮獲國家發明專利9項,承擔科技部重點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山東省重大基金、自然基金專案、青島市重大專案等。擔任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編委,中華糖尿病雜誌編委。
“此文僅用於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