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裡,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看似平常的狀況,比如累了休息下就好,口渴了多喝水就行。可有時候,這些看似沒啥大不了的表現,背後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健康隱患。
“感覺身體被掏空”是現代人的常態,工作日忙了一天,多數人累得只想癱倒在沙發上慢慢恢復元氣。
不過要是長期感到疲勞,哪怕經過充分休息,第二天起來還是覺得渾身沒勁兒,像被抽乾了力氣一樣,那就要小心了,因為這可能是甲狀腺減退的表現。
甲狀腺在人體新陳代謝調控中起著關鍵作用,猶如身體的 “動力引擎”。
如果甲狀腺功能減退,引擎動力不足,機體各項功能的活躍度也會隨著降低。
此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僅容易累,還變得怕冷,皮膚也變得乾燥粗糙。在生活中,同時也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經常丟三落四、工作學習效率明顯下降等情況。
有的人特別能喝水,一天好幾大杯還覺得口渴,總以為自己是“水牛”體質,或者天氣太熱、運動太多導致的。
但如果頻繁口渴的情況持續存在,就要警惕乾燥綜合徵或者糖尿病了。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影響唾液腺、淚腺等外分泌腺體,說白了就像是身體裡的“加溼器”壞了。
這類患者時常會覺得嘴巴乾燥難耐,喝水也緩解不了,眼睛也會乾巴巴的如同進了沙子一樣。
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導致咽喉疼痛、乾咳及吞嚥困難等。
糖尿病則是由於體內血糖升高,大腦中樞神經受到刺激,就會釋放口渴訊號,讓你拼命喝水,頻繁跑廁所。
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還會引發各種嚴重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以及糖尿病神經病變等。
眼皮跳動是較為常見的現象,老一輩雖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但並無科學依據。
通常情況下,眼皮跳動其實多半和用眼過度或精神緊張焦慮有關。
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使用電子裝置,眼部肌肉持續緊張,就易引發眼皮跳動。此外,精神壓力過大時,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也可導致眼皮不自主抽動。
然而,如果眼皮跳動持續不緩解,甚至伴有面部肌肉痙攣、眼瞼下垂等症狀,可能和麵肌痙攣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這時候就得趕緊去醫院找醫生看看,別耽誤了病情。
睡覺時偶爾愛出汗,可能是環境溫度過高或被褥過厚引起的。但經常在睡眠中大量出汗,應警惕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惡性腫瘤等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機體代謝亢進,產熱增加就易多汗。
具體表現為晚上睡覺出汗,白天稍微活動一下也是大汗淋漓,同時還會伴隨心慌、手抖、脾氣暴躁等症狀。
當然最需要當心的還是惡性腫瘤,腫瘤細胞釋放的炎性介質可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發熱、出汗。此外,腫瘤患者身體虛弱,也常出現盜汗症狀。
許多人認為打鼾是睡眠質量好的表現,然而,如果打鼾時伴有呼吸停頓,甚至經常被憋醒,應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
患有該綜合徵的患者,睡眠時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阻塞,氣流受限引起打鼾,而且鼾聲不規律,一會兒大聲,一會兒小聲,中間還會有停頓。
長期出現睡眠呼吸暫停,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使人白天嗜睡、乏力、頭暈等,同時可能增加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非常危險。
口腔潰瘍非常常見,吃了辣的上火了或者壓力大了,嘴裡就容易長潰瘍。一般的口腔潰瘍,一週左右就能自愈,疼幾天也就過去了。
可要是口腔潰瘍長期不癒合,超過兩週還沒好,而且潰瘍面越來越大,疼痛越來越明顯,甚至影響到吃飯、說話,應高度警惕口腔癌的可能。
口腔癌早期症狀常表現為口腔潰瘍,但其潰瘍邊緣不規則、質地較硬,且不易癒合。除了潰瘍,還可能出現口腔黏膜白斑、紅斑,牙齒鬆動、出血等症狀。
總的來說,生活中有些看似普通的症狀,並非表面那麼簡單,有時一些細微的異常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警示訊號。
我們應密切關注自身身體變化,不要忽視這些潛在的疾病訊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才能早治療、早痊癒。
參考資料:
[1]Chaker L, Razvi S, Bensenor IM, et al. Hypothyroidism. Nat Rev Dis Primers. 2022 May 19;8(1):30.
[2]趙巖,賈寧,魏麗等.原發性乾燥綜合徵2002年國際分類(診斷)標準的臨床驗證[J].中華風溼病學雜誌,2003(09):537-540.
[3]侯勁松.口腔潰瘍超兩週無法癒合需排查口腔癌[J].醫藥與保健,2009,17(01):20.
[4]林楓.打呼嚕分良惡,惡性呼嚕及時治[J].江蘇衛生保健,2021(05):28.
[5]吳夢甜.哪種情形的大量出汗應被視為健康問題?[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2018(01):55.
[5]吳鍾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誌,2022,29(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