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節,都是“見家長”的高峰期。今年春節,你去“見家長”了嗎?
有人第一次見戀人的父母,總覺得侷促不安,但又不確定是不是自己太敏感;
有人婚後第一次跟伴侶回家過年,家中的一切都讓自己難以忍受,不知如何是好;
還有人開始談婚論嫁,對方父母提出的要求,怎麼聽怎麼刺耳,但又不好翻臉……平常過著二人小世界,還算甜蜜;見完對方父母,就咂摸出一絲苦味。
苦是因為:對方的原生家庭,不符合自己期待中的樣子,對未來感到不安。但又不知道:這是不是致命問題?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有沒有必要因此分手、離婚?
之前常聽到這句話:“是不是對的人,見一趟父母就知道了。”
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兩個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人,確定彼此是否契合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
如何從“見父母”這件事中,確定另一半適不適合自己。
先來看看這三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故事——
故事一:@小魚,女,27歲,見男友父母。
年前,我見了男友的妹妹,給了她一個兩千元的紅包。
給這個紅包,是因為我和男友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了,想給他的家人留個好印象,想著他妹妹肯定會把這件事告訴他爸媽。
春節正式見他的父母,他媽媽嘴很甜,對我一口一個“親女兒”,還塞給我一個大紅包。
我不好意思收,男友收下後掂了掂紅包說:“絕對不止兩千。”
回來的路上我們一起開啟紅包,數了數,只有一千。
男友臉色很難看,就說紅包先放他那裡,肯定是他媽媽搞錯了,或者他妹妹沒有把我給她紅包的事告訴他媽媽。
幾天後,他微信轉了兩千元給我,說:
“我妹果然沒有告訴我媽,我媽知道後,趕緊又補了一千,你快點收下。”
我雖收下了,但心裡覺得蹊蹺:一件小事,怎麼搞得這麼複雜?
後來我又見了他媽媽幾次,她明裡暗裡地表示不喜歡我。
男友也終於鼓起勇氣告訴我:
“我媽當初要我跟你分手,但我表態不分,會和你結婚。”
他還跟我坦誠,他媽媽其實知道我給他妹妹兩千元紅包,故意只給我一千,是想讓我難堪。但他不想讓我受委屈,就自己掏了一千元,湊了兩千元給我。
現在我們已經結婚了,我和他媽雖相見兩厭,但不影響我和他相處融洽。
故事二:@木子,男,32歲,見女友父母。
第一次去女友家時,我真的被嚇到了。
她家是那種村子裡的自建瓦房,家裡昏暗又潮溼,夜晚寂靜得可怕,上廁所得去外面。她媽媽常年臥病在床,爸爸在外打工。
我承認,我一開始是有些嫌棄的。但她爸媽性格很好,沒有我想象中的陋習,非常開明,一家人感情很好。
我也想和女友結婚,唯一發愁的是,未來岳母想讓女友“扶弟”,幫忙給房子首付。
我聽完思考了很久,覺得這種事不說清楚以後更麻煩,就直接告訴女友我不想幫。
女友聽完沒有抱怨,也沒有提出分手,而是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向我借錢付60%的房子首付,她弟弟寫借條給我,三年內還清。
我很驚訝:“一家人寫借條,你弟不膈應嗎?”
她一臉嚴肅地說:“怎麼會?我早跟我弟說過,如果找我們借錢必須寫借條,而且他有工資,可以每個月還一點,我媽也是這個意思呀。”
我頓時鬆了口氣,覺得她一家人都很明事理,心甘情願地借了錢。
月底,我們的婚事如期舉行,她弟弟也準時還了第一筆錢。
故事三:@朵拉,女,33歲,見公婆
每次跟老公回家,我都感到侷促不安。
婆婆一直在忙前忙後,公公卻躺在沙發上啥也不幹,還使喚婆婆倒茶、削水果。
關鍵是婆婆完全沒有怨言,全程笑呵呵的,也不讓我幫忙。
我替婆婆打抱不平,老公卻解釋說:“我也不想媽媽過這種日子,但她已經習慣了,沒法改了。”
第一次見他父母時,看見這樣的場景,我其實很害怕自己婚後也要像他媽媽那樣,伺候一家老小。
但他再三承諾:婚後不會跟父母同住,對我也沒有“賢妻良母”的期待。
當時很多朋友都勸我:男人的嘴騙人的鬼,他婚後肯定會像他爹一樣,對老婆呼來喝去的。
但我還是相信他、和他結婚了,婚後,家務活分工明確,我倆合作得很開心。
現在我們結婚5年了,他並不像他爹那樣大男子主義,對我非常體貼、包容。
那樣的家庭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兒子?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三位親歷者都有個共同點:
第一次見對方父母時,感受都不太好。
但為什麼TA們沒有選擇分手呢?
因為TA們的另一半,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面前,呈現了“自體的恆定性”:
不受原生家庭過多影響,無論父母是怎樣的人,都清楚自己是不同於父母的獨立個體,有獨立的需求與感受。
比如,小魚的男友見媽媽刁難她,沒有“愚孝”,而是想辦法不讓女友難受;
木子的女友面對他的不滿,沒有“破防”,而是拿出他更能接受的方案;
朵拉的丈夫聽到妻子憤憤不平,沒有生氣,而是關注怎麼維護好倆人的關係。
TA們有不同於父母的主見,情緒更穩定、做法更理智。
總結來說,就是TA們的內在經歷了“更新換代”,改寫了原生家庭的古老結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嶄新結構。
這讓TA們雖生於有問題的原生家庭,但沒有把問題帶到自己的小家庭裡。
科胡特在《自體的分析》中,將這個過程理解為:
沒有持續固著在古老的自體結構裡,而是體驗到自己和古老結構之間,是分離而獨立的。
反之,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這點,就會表現得“認親不認理”。
就像很多人見伴侶的父母時,會感到伴侶像變了個人。
比如,你老公平時很體貼,不讓你多幹活,表現得很尊重女性;
但到了他媽媽面前,卻指著任勞任怨的媽媽對你說:“你要多學學我媽。”
或者,女友平時乖巧懂事,表現得好像很依賴你;
但到了她父母面前,卻可以因為爸媽一句“他太窮”果斷和你分手。
這是因為,TA們的自我功能被古老的自體結構持續“投資”著。
所謂“投資”,可能只是媽媽的一句“真乖”,爸爸的一句“真懂事”。
這些“投資”看似微不足道,卻是TA們安全感、歸屬感的重要來源。
因此,尚沒有另外發展出其他安全感來源時,TA們會為了得到持續的“投資”,對原生家庭表現出根深蒂固的“忠誠”。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見完另一半的父母后,不但不舒服,還很失望。
讓TA們不舒服的,是另一半糟糕的原生家庭;
但真正讓TA們對這段關係失望的,卻是另一半這份盲目的“忠誠”。
我們觀察對方的父母,本質上,是在觀察雙方婚後的相處模式,窺見自己未來生活的樣子。
一般來說,一個偏激固執、充滿負面情緒的原生家庭,意味著在這個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最開始也是偏激固執、充滿負面情緒的。
但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古老結構,是可以透過不斷成長來“更新換代”的。
因此,我們見另一半的父母時,不必因為感受糟糕,而一杆子打死這段關係。
更重點的考察,應放在:面對父母,另一半處在什麼狀態裡?
1、創傷狀態:
小時候被父母傷害過,長大後,反過來認同這種傷害。
具體表現為:盲目維護父母;重複父母的反應模式;像父母傷害自己一樣傷害另一半和下一代。
2、應激狀態:
不願意認同父母對自己的傷害,對父母糟糕的地方反應激烈。
具體表現為:把自己的一切不幸歸罪於父母;被另一半指出父母不好的地方後,會反過來惱羞成怒地指責另一半。
3、穩定狀態:
能平靜地接納原生家庭比較糟糕的事實,允許自己在這個基礎上做出改變。
具體表現為:能夠堅定地維護另一半;意識到自己的父母不可改變,但知道怎麼與TA們保持適度的距離;能覺察到自己身上有和父母一樣糟糕的部分,但不會拿來傷害另一半。
如果你的另一半呈現的是“穩定狀態”,那證明TA的內在成熟度高,你們的關係也比較能經得起考驗。
綜上所述:
見完另一半的父母,發現對方的原生家庭不太好,也不用急著分手。
可以根據以下三個因素,觀察一段時間:
1、另一半有沒有“自知力”?
意思是:個體對原生家庭的問題,有沒有自知之明?
自知力比較好的人,對自我的要求比較高,因為TA們能看見真實的父母。
為了不對這份真實感到焦慮,TA們會努力去澆灌、滋養內在自我,以防被原生家庭的古老結構入侵、影響。
同時,因為TA們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跟別人的不一樣,所以對另一半的寬容度會比較高,不會只期待另一半配合自己,而是努力成長來配合另一半。
這份通透,讓TA們相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穩重。
2、另一半能否修煉“攻擊性”?
原生家庭問題越大,孩子的壓力就越大,攻擊性就越強。
這份攻擊性,會發展成向外攻擊別人,或者向內攻擊自己。
但如果你發現,另一半雖有脾氣,但TA有在努力調整,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甚至有所昇華,把攻擊性用來拼事業,表現得上進、勤奮、積極。
那麼,TA就是在有意圖地修煉壞脾氣,化壓力為動力。
與這樣的人相處,你會感覺到TA很可靠:
有很強的成長欲,並且善於融會貫通、迎難而上,不會輕易認輸。
3、另一半能否走出“一元論”?
“一元論”,即:內心世界只有自己。
這裡的“自己”,也包括所有被認為屬於TA的人和事,比如父母。
心智處在“一元論”的人,眼裡只看得見自己,還會把父母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去愛。
這種人無論父母說什麼,TA都會無限認同,因為本質是在認同TA自己。
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內心其實是“多元的”:
能夠把重要的人當成“自己人”,但不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允許對方有不同的想法,然後信任、尊重對方。
內在“多元”的人,面對得理不饒人的父母,能夠想方設法地去勸解;
面對有缺點的另一半,能夠大大方方地接納、包容。
相比原生家庭順遂的人,TA們心胸更加寬廣,人格更加穩定,也不失為共度人生的良師益友。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心中的一道坎。
跨過這道坎,人才能活出自己,創造更精彩的人生。
因此,見對方父母不如意,不一定是壞事。
它可能是你找到更成熟的另一半的契機;
也可能是你遇見更強大的另一半的開端;
還可能是你邂逅更圓滿的愛情的源頭。
對方的家人好不好,或許很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能否透過你真實的體會和感受,發現對方核心穩定的品質。
核心穩固不動搖,愛就能恆久長存。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此刻心理APP入駐諮詢師。真實姓名:李心潔。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比起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伴侶其自身的核心是否穩定、心智是否成熟,才真正決定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和伴侶也被原生家庭的陰影所籠罩,並因此而感到不安,甚至影響到了婚姻關係,不妨試試專業的心理諮詢。
透過心理諮詢,你可以深入探索不良關係背後的深層原因,改變那些影響親密關係的行為模式,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伴侶,從而提升婚戀幸福感,讓感情更加長久。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諮詢,壹心理推出了半價諮詢優惠活動。原價¥400~1000的心理諮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立即點選海報,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