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Sora的問世的確是一個AIGC的里程碑,除了大家能夠直接想象到的,比如說對美工、影片、影視行業的重塑,更重要的是它對教育系統的重塑會是摧枯拉朽式的。以想象力為核心競爭力的競賽時代已經擺在人類面前,如果我們還在走刷題背書的這條老路,那就等於今天還在學八股文。正如同我們的人工智慧演算法,不能只研究推薦帶貨,我們也要防止在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之際,卻培養出大量的人工智障。
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援,因為很多朋友都留言了,希望我談一談Sora對教育的影響,這一期就講講這個。當然內容還是比較長,大家可以點個贊收藏一下,有空了慢慢看。
先闢個謠,昨天晚上這個也是很多人在轉,叫震驚世界的OpenAI,Sora影片生成工具的發明者之一是2013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大的天才科學家謝賽寧,但是本人很快有了回覆,“Sora是Bill他們在OpenAI的嘔心之作,我雖然不知道細節,但是Bill告訴我他們每天基本不睡覺,高強度工作了一年。跟我的關係是什麼呢?只能說一點關係都沒有。”
謝賽寧的回覆其實很長,但有一句話我認為最關鍵,對Sora這樣的複雜系統,人才第一、資料第二、算力第三,其他都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的。知道了吧,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好了,這就是我要講的,我們人才教育最重要的第一點,實事求是、不說假話,謝賽寧的態度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見過很多人違反法律,但是從來沒有人可以違反物理定律,所以科技創新可是來不得任何的虛假。
切記,要走好每一步,因為每一步都算數。
人才教育的第二點,我想談的是要見賢思齊,要有同理心,見得別人好,拒絕內卷和互相傾軋。
我從很多朋友發來的這個標題為“Gemini讓Sora現原形”這個影片講起。它裡面寫了這樣一段評價,“總的來說,這段影片在視覺上很吸引人,但前後矛盾之處表明這不是真實場景。”很多朋友就在下面留言說,你看這個Sora,其實它模擬的也不是真實世界。我們回到第一個影片,大家還記得嗎,我們人類輸入的影片的prompt是什麼?它原文翻譯過來就是要求雪花和櫻花,它的花瓣要共同在天上飛舞,Sora已經按您說的實現了,您卻說這不是真實場景,這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嗎?難不成小時候我們聽故事,比如說小馬過河,你能給孩子直接講,馬其實是不能說話的,所以這個故事是假的?
伽利略在做完比薩斜塔墜物實驗,也就是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當時也有人質疑,說大的鐵球還是更快一點,當然實際上這個也對,因為非真空物體墜落的過程不是一個完全的自由落體運動,它會受到空氣流體力學風阻的影響,大鐵球的風阻小,所以確實大的鐵球會先著地一點點。但是伽利略是怎麼回懟的呢?他說,你在挑我這一點點的差距,卻忽略我可是糾正了之前數倍的錯誤。
所謂見賢思齊,就是指我們看到了一個新技術的問世應該是積極擁抱、主動學習,奮起直追才能迎頭趕上。即使是批評也應該是具備建設性的,而不能是雞蛋裡挑骨頭,想辦法證明人家不行。這就像我們會去責怪學霸“居然你這次沒考滿分”,但是我們就會盛讚某學渣一次偶爾的及格。
所以我們的人才教育就是要倡導見得別人好,積極地為身邊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要去鼓掌、去點贊,這個社會才會盈溢正能量,少很多的這種戾氣。
未來人才教育的第三點,我想說的是,不要去定義唯一成功的標準,而是要去鼓勵多元化的標準。
德國的教育體系,我第一次瞭解就覺得很有意思。它的小學學制是4年,一般6歲入學,10歲會畢業。德國的小升初會按照學生的成績包括個人的興趣分成三種中學,普通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
我們簡單理解,如果就讀於普通中學或者實科中學的孩子,很可能他就走上了職業教育,也就是我們一般國內稱的職高或者技校的發展道路,未來可能會是一個工匠。而成績最好的這一部分(學生)會進入到文理中學,這個比例大概在30%~40%,雖然以後還會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分流機會。但基本上小升初就會面臨他們人生道路的一個大分流,您覺得這很殘酷嗎?還是我們現在這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開始卷本科、卷研究生、卷博士、卷考公、卷就業更殘酷?
當然這個裡面確實有一個國情不同的前提,德國的技術工人的工資,比如和它的公務員、研究人員的收入差距是不大的,但是它教育的本質還是承認了人本來就是多樣性的,不是說每個人都能適合去搞研究或者是一直向上去突破的。確實也要有人去承擔普通工作,我們不能僅用一種教育體系去篩選所有的人,還是得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你也會發現很多發達國家的考試,當然國內現在也越來越多了,其實考試結果就是A、B、C、D 4個等級,這是告訴大家,其實大部分人也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強多少,你不用驕傲也用不著氣餒。而我們過去的這種百分制事實上是把學生成績分成了100個等級,所以考99的就可以去鄙視考98的了,你說這一分真的很重要嗎?這才是真正殘酷的競爭,也是造成了很多刷題教育內卷的根源,更何況人工智慧的快速進展會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去促進智力和知識平權,單靠死記硬背、刷題拉分而掌握的這些知識很快就會過時。
我是做生命科學的,我們特別重視的一個概念就叫做“生物多樣性”。所以我希望我們的教育也應該快速建立多樣性評價的標準,無論是大樹還是小草都應該能沐浴到對他來講充沛的陽光。
未來人才教育的第四點,我想談一談有哪些能力是我們、特別是孩子們應該注重培養的。
首先是語言,因為不管是Sora或者是其他的AI你再牛你也得輸入,你要打字,你要說話,所以問對問題、描述得精準你就贏了。所以首先我們必須用好母語——漢語,可不能“奈何從小沒文化,一句哇塞走天下”“啊,大海全是水”,其實我們真的就把漢語給糟蹋了。
漢語學好了,應該嘗試多語言能力。不要認為語言只是工具,不同的語言其實它代表了不同的邏輯,英文能夠成為科學通用語言不僅僅因為它簡單,也是因為它在描述一個問題的時候是比較準確的。比如這個中文梗,“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說四舅被五舅騙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櫃子裡面的100元,請問錢是誰的,究竟誰是小偷”,如果這個問題用英文正確表達,你肯定就一目瞭然了,因為英文的動詞是有時態的。要知道人類只有學會兩種語言,才能徹底瞭解一種語言。
這個能力對大部分人類來講,6歲以前是最好的時期,因為可以在同一腦區形成多語言中樞。像我英語實際上是在差不多初中才開始正式學的,所以我的英語和漢語是在兩個腦區內的,我的英文水平是遠遠落後於漢語水平的。在第一期prompt我就讀成了promote,有朋友幫我指正出來了,這個也請大家注意發音,別被我給帶錯了。
語言之後接下來要提升的就是邏輯,邏輯在古希臘體系是屬於理科範疇的,而幾何當時可是文科範疇的。邏輯學非常重要,可以讓我們產生思辨、學會質疑,避免非黑即白的二極體思維。如果把語言和邏輯這兩個能力綜合,進一步地提升,就是公眾的即興演講和辯論。
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做這樣的嘗試,對孩子們來講重要的還要鼓勵他們都去想象,特別要保護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須知人類思維的邊界就是宇宙的邊界。
還要鼓勵他們多去提問,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精神,須知只要能問對問題,答案就有了一半。千萬別嫌煩,要不厭其煩地引導他多問問題、問對問題,因為在通用人工智慧觸手可及之際,知識和智慧對於絕大部分人不會再是問題,而覺知或者說想象力就成了每個個體的核心競爭力。
想象力是來自於好奇心的,好奇心是來自於體驗的,所以我強烈建議家長們,一定要多帶孩子們走出去體驗,不要困在家裡面自習館裡去刷題。逛地攤也好,走市場買個菜也罷,最重要的還是要帶他們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在對自然的覺知中,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也正如聖埃克蘇佩裡在《小王子》當中寫道,“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只需要把他們領到海邊,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最後我其實鼓勵所有人,無論是什麼年紀,都要重燃好奇心,要知道當下人類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技術鈍感,老覺得技術來了和你是沒有關係的。居里夫人講過,“世界上沒有恐懼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知之越深,畏之越淺。無論你接不接受,一個新的時代它就是到了,我們越是積極瞭解,就越能把握主動。
而對於年輕人,我希望大家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因為再智慧的大腦也需要有一個好身體、一個好心態來支撐,極致自律才有極致自由。比如網購、打個遊戲、泡個夜店,這些事情看起來很時尚,其實它一點難度都沒有,只要你想辦隨時都可以,真正牛的應該是那些不容易辦到的,比如說讀書學習、賺錢、規律地健身,早睡早起、孝敬父母,用熾熱的心去愛人愛己,有同理心。用你畢生的精力,去精通一個一個的專業領域。低階的慾望只需放縱即可獲得,高階的慾望只有剋制才能達成。
人工智慧時代,中國的青年們一定不要錯過和缺席,我們共同加油!